有個作家專門考察了日本的拉麵曆史,早前是即食麵,也就是方便麵,後來便是拉麵,而且是晚間拉麵,有些隻做外賣。

為什麽日本人那麽喜歡吃拉麵?據說是因為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那時候,大量賑災款湧入東京,再加上各地到來的訪客所帶來的消費金額刺激了日本的飲食消費,最典型的變化是深夜營業的食肆日趨常態化,除了咖啡廳,最多的就是酒吧和各種路邊攤、大排檔,還有拉麵館。

日本人如此癡迷深夜拉麵,也是因為追求一種虛擬的親情,一種在拉麵館產生的擬家族與家族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可以在拉麵館感受到一種虛擬的日常親近感,讓在外漂泊的人對遙遠的家鄉有一種緬懷,讓原本孤獨無依的人在拉麵館裏找到仿佛成群結隊的闔家歡樂,拉麵館功勞甚大。

那麽,為什麽是拉麵呢?因為拉麵最有那種篤定的情懷,睡前來上一碗,溫腸暖胃,還暖心,這樣一覺睡到天明,就能忘掉孤單的痛苦,這正是深夜拉麵的神效。

中國人喜歡中午吃拉麵。我以前上班時,中午沒什麽地方好去,快餐米飯湯配菜那種吃得實在沒味,就去吃拉麵。好多白領也喜歡吃,盡管旁邊有很多洋快餐,還有真功夫這樣的中式快餐,更有高端餐廳,但大家都喜歡拉麵。

我想,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拉麵不貴,十多塊一份,加雞蛋兩元,加牛肉五元,加牛羊肉十元,還配送例湯,還有酸菜,性價比高,實惠;第二,拉麵比較快,很多東西都快,但有的快是機械化的,而拉麵,無論怎樣,還是手工打造,感覺親切一些;第三,拉麵真的是家常的代名詞,刀削麵往往會比較厚,褲帶麵則好寬,名字也不夠雅,還有一種丟尖,就是掐麵尖扔到鍋裏,會濺出開水,隻有拉麵像在玩一樣,很有一種大時代裏的篤定。

開拉麵館的大都是西北人,有些是類似少數民族的同胞,清真的感覺,他們的造型,他們的外貌,他們說話的方式,他們的文化都讓人感覺有一點不一樣,到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吃飯,是會有點新奇感的。拉麵本身不錯,配菜也不錯,尤其是他們的牛羊肉,貨真價實,或許是當地不缺這些,料很足,二三十塊錢就吃得很飽很好,這比高端食肆實惠多了。

現在想來,拉麵確有情感上的慰藉作用,尤其是那暖暖的感覺,厚重的樸實的拉麵,進入口腔,融進舌尖,最後穿腸入肚,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

我和妻子一起吃過一家拉麵館,做得特別好吃,尤其是台灣中華拉麵,牛肉紅酒配,裏麵還放了蘆筍和小玉米,湯底濃鮮,麵條嚼勁十足,是我吃過的拉麵裏最動人的一款——拉麵情長,大約這拉麵的形狀也讓人聯想到愛情的久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