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隨即做了一點說明,言辭間也頗為欣賞,“李將軍雷厲風行,行事果斷,這麽短時間就能和黃巾蟻賊達成招撫之議,實在出人意外。”

    天子冷笑,說道:“這小子現在官做大了,連說話口氣都不一樣了。你們看看奏章後麵寫的是什麽?要朝廷盡快作出答複,怎麽盡快啊?朕還沒有催他,他到催起朕來了,他這麽火燒火燎的想幹什麽?”

    皇甫嵩知道天子心裏高興,隻不過不好放在臉上,所以說反話。他趕忙順著天子的話說道:“李將軍大概急著要回幽州,所以有點口不擇言了,陛下無須放在心上。臣認為,陛下這就可以下旨,督令李將軍立即和黃巾蟻賊商談具體的招撫內容,以便盡快解決並州黃巾,安撫流民,早日開始墾地屯田。”

    盧植也奏道:“陛下,招撫成功僅僅是個開始,後麵的百萬流民下山屯田才是最為艱苦難辦的事。如果屯田失敗,李將軍所作這一切,均將化作泡影。”

    天子聞言,一雙短短的眉毛幾乎皺到了一起,一臉苦相。

    “兩位愛卿,屯田的事,朝廷大概要花多少錢?”

    皇甫嵩和盧植互相對視一眼,滿臉憂色。皇甫嵩憂心忡忡地說道:“初步估計,到明年春耕止,大約七十億錢。”

    天子頓時瞠目結舌。

    朝議上,諸大臣對李弘的招撫方案多方詰難,指責之聲不絕於耳。大臣們認為李弘太過軟弱,妥協過多,有多處公然違反了大漢律。

    太尉崔烈還是同意招撫的,在如今這種情況下,少一處禍亂就能給奄奄一息的大漢國多留一份元氣。他看到有些大臣純粹沒事找事,站在朝堂上胡說一氣,崔烈氣憤不過,指責一幫高唱歪調的大臣道:“諸位既然認為李將軍的招撫之議有辱大漢國威,那麽我請問諸位,怎樣做才能大振國威?諸位又做了什麽大振國威的事?”

    “你們願意捐出自己的家財做為平叛軍資嗎?現在國庫空竭,平叛的軍資均由少府出助,你們為什麽不願意象陛下一樣,也竭力捐助?你們既不願意捐錢,又不願意帶兵去打仗,這也能大振國威嗎?”

    大臣們不做聲了,但均是一臉的不屑。你崔烈又是什麽高節之士嗎?做三公的時候,是陛下的奶媽給你說情買的官,士子的臉都給你丟盡了。現在做太尉了,陛下同情你窮,免了你買官的錢,否則你早就滾蛋了,哪有資格在這朝堂上教訓我們。

    崔烈還在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

    “這招撫即使談成了,馬上就需要上百億的錢財開始屯田,朝廷有錢嗎?李將軍有錢嗎?沒錢屯什麽田,這不就是瞎扯蛋嗎?”

    “李將軍的目的無非有三,一是利用招撫蟻賊首領張燕,分裂黃巾軍。張燕一旦受撫,在蟻賊當中立即聲名掃地,沒有哪個蟻賊再相信他了,他在那些蟻賊的眼裏,就是一個叛逆,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將來他即使再作亂,也不過就是一個小毛賊而已,翻不了大浪了。但蟻賊大首領受撫,對其他蟻賊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這樣,蟻賊勢力漸弱,對朝廷的平叛大有好處。”

    “其次,利用招撫,不費一刀一槍就能把並州的幾十萬蟻賊拖住。隻要這些蟻賊不越過太行山到冀州和幽州南下的蟻賊會合,劉虞劉大人就有充分的時間集結軍隊,擊敗幽州蟻賊。李將軍的大軍在並州不用打仗了,那朝廷就可以集中所有的力量支援冀州戰場。因此,並州的招撫其實就是朝廷可以迅速平定幽州叛亂的保障。”

    “最後一點尤其重要,就是可以暫時解決頭痛的流民問題。散落各處的流民聽說並州給地屯田,又不用上繳賦稅,必定會跋山涉水,蜂擁而去。中原和北疆各郡沒有了流民,蟻賊就沒有了兵源,他們還能支撐多長時間?能撐個一年半載就很了不起了。那一年半載之後呢?我大漢國不就沒有叛亂了。”

    崔烈越說越生氣,破口大罵他們都是一幫酒囊飯袋,一幫蠢貨。大臣們一聽很有道理,這個太尉大人還真說得很透徹,眼光也看得遠。雖然被罵了,但他是太尉,也隻好認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