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性詢問,及時了解對方的想法

    心理谘詢師在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時,會想辦法對對方進行詢問,通過各種問題來引導對方說出內心的想法,這是心理學中的“問診”,也有人稱為“問心事”。

    問診是指通過與來訪者進行交流、問話,獲取對方的信息和資料,明確對方的心理問題、性質,以及這些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一般來說,心理谘詢師會通過一些結構式的問題(事先安排好的問題、提綱、問卷)以及非結構式的問題(沒有預先安排好的問題,多是一些與實際生活及對方感興趣的東西相關的問題)進行詢問,這兩種提問方式各有優劣。

    在日常的交流中,想要了解他人的想法,可以采取非結構式的提問方式,而這類提問方式具體可以分為好幾種。最常見的就是多問一些開放式問題,而不是封閉式問題。

    “開放式問題”通常是為了引導和鼓勵對方提供一些充分的信息和細節,目的是對對方所談論事情有更多的了解。

    比如“你遇到什麽問題了嗎”“你平時最喜歡什麽運動”“你以前都養過什麽動物或者種植過什麽植物”“能說一下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開放式問題往往不是簡單地用“是”或者“不是”(封閉式問題的答案就是“是”或者“不是”)進行回答。

    “封閉式問題”往往沒有太多的技巧性,人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出回答,甚至都不用花太長時間進行思考,而正是因為反應時間很短,提問的人難以觀察他人的行為,也難以從話中問出什麽有價值的內容。

    比如有的人經常會問別人這樣一個問題:“你能談一談對金錢的看法嗎?”麵對這樣的問題,回答者大都會做出比較詳細的回答,至少會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說出來,提問者可以針對這些回答來窺探他人的金錢觀、財富觀和人生價值觀,這就是開放式問題的優勢。如果轉化成封閉式問題,那就會變成“請問你喜歡錢嗎?”,如果對方說“喜歡”,這也根本不能證明對方就真的是一個貪財的人。如果對方說“不喜歡”,也無法證明對方真的不喜歡錢,或者是一個“視錢財如糞土”的人。

    當雙方進行交談的時候,觀察者還可以迎合他人的談話,多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這是深入挖掘信息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進一步挖掘他人內心想法的有效方法。

    比如當人們提問:“你能談一談對金錢的看法嗎?”對方可能會簡單地敷衍幾句,“我覺得錢夠用就行,而且要用到需要的地方上。”這樣的回答明顯不夠正式,所以提問者可以追問一些細節:“在你的生活概念中,夠用的標準是什麽?你一般將錢用在什麽地方?”

    通過對細節的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因為內心想法通常會在一些細節上凸顯出來。不過細節也不完全正確,有時候說話者也會撒謊,如果覺得對方的談話不夠真誠,甚至存在說謊的嫌疑,那麽就可以問一些出其不意的問題,或者讓對方進行倒敘,以此來辨別對方是否真的有心交流,或者是否存在隱藏信息的行為。

    某家公司的倉庫物品丟失後,管理者迅速找到了一個嫌疑人,然後詢問對方昨晚是否在公司倉庫附近出現過,嫌疑人拚命否認。管理者於是問對方昨晚究竟做了什麽。這個時候,嫌疑人會比較順利地說出自己昨晚做了什麽,而且每件事的順序都非常明確。

    看起來天衣無縫,但是管理者在聽完之後要求對方從後往前,將自己所做之事倒著複述一遍,比如最後一件事做了什麽,往前又做了什麽,接著做了什麽,直到昨晚第一件事做了什麽。結果嫌疑人在描述的時候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很多事情都說得磕磕絆絆。這個時候,管理者意識到這個嫌疑人絕對有問題。

    為什麽管理者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呢?原因就在於在試探性的詢問中,管理者發現嫌疑人昨晚所說幾件事情可能是臨時想出來的,這個時候相關的記憶肯定不深,大腦中也沒有相應的存檔,因此難以倒著複述一遍。

    很多心理學家將這種方法當成一種特殊的測謊方式,而這一方法來源於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提出的認知負荷原理。這一原理認為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巨大的,處理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可是在某一時間點上所能夠處理的信息量卻是有限的,同一時間段內的認知資源也是有限的,人們很難做到一心二用。

    如果有人試圖撒謊,就處於一心二用的狀態,為了維持這個狀態,撒謊者會提前考慮好自己應該說些什麽,以確保編的故事足夠連貫。一旦提問者打亂節奏和順序,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進行提問,撒謊的人就難以在短時間內重新組織好語言。

    以上幾種詢問方式對於信息的探索往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作為“問心事”的有效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挖掘他人內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單刀直入,注意聊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並且盡量迎合對方的思維模式,盡量不要引起對方的反感,這樣才能降低防備心理。

    注意傾聽,口頭語暴露個人的性格密碼

    美國紐約有個脾氣很壞的用戶經常打電話咒罵、恐嚇電話公司的接線生,他覺得電話公司的收費太高了,因此警告接線生自己將拆掉電話。不僅如此,他為了轉移注意力,直接向公眾服務委員會進行投訴,控訴電話公司的收費不合理,並且在媒體麵前大肆“披露”電話公司的不合理收費問題,而這給電話公司帶來了數起訴訟。

    電話公司多次派人進行溝通,希望收回費用,並警告對方不要投訴,可是這個用戶並沒有因此退縮,每次都將來人罵得狗血淋頭。公司派來的調解員越是發出警告,這個用戶的態度就越是強硬,因此雙方前幾次都不歡而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