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將溝通歸結為一個信息傳遞的方式,但是更深入地說,溝通更承擔著團隊成員相互了解的重任,所以有關溝通的話題很多時候都可以轉化成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在一個團隊中,隻有相互了解,才能真正在工作中形成默契,並提升執行力。或者反過來說,團隊內部溝通不暢,溝通意識不強烈,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團隊內部缺乏相互了解的意願。

    最明顯的例子是,許多管理者常常胡亂安排任務,將任務指派給那些能力不行或者不擅長這一類工作的人,這是明顯缺乏溝通的表現,而其背後的原因就在於管理者不了解團隊成員,也不想了解團隊成員。

    在團隊內部,很多工作往往都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需要牽涉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需要聯合各個不同的部門,需要接觸不同類型的工作項目。如果想要更順利地完成任務,那麽首先就要主動去了解自己的隊員有什麽特點,能做什麽,最適合做什麽,是否有強烈的意願去做。

    很多西方企業內部都建有一個完整的人事管理檔案,管理者根據觀察、考察和溝通,對各個員工都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認識,在這份檔案中,清晰地記錄了每一個人的信息。管理者能夠清晰地知道誰的特長是什麽,誰具備什麽技能,誰擁有什麽樣的工作經曆,誰擁有什麽樣的人脈資源;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不同執行者的執行記錄,獲得成功或者麵臨失敗時的相關數據,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是什麽,對執行指令的內容具有何種想法和選擇性的傾向;執行者和誰進行合作,最擅長或者最習慣和誰進行合作,他的搭檔具有何種能力,搭檔的合作態度怎樣,雙方的合作默契與合作成果如何。

    建立這樣的檔案,就等於建立起一個具體、完備且具有針對性的個人信息數據庫,而這個信息數據庫的資料是不斷更新的。通常情況下,隻要團隊有什麽任務安排,管理者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從這個數據資料庫調取接受指令者的相關信息,看看對方在執行上麵所具備的潛力和能力。在對各類人才信息進行調取和分析之後,管理者就可以針對性地進行人事溝通和人事安排,以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進行交流,打造屬於自己的執行團隊。

    那些抱怨內部執行力一塌糊塗,抱怨執行者不服從命令的管理者,也許需要更多地了解團隊,這種了解包含了執行工作的方方麵麵:了解隊員的工作情況和心理狀態;需要經常詢問和提問,促進下屬主動思考問題;了解下屬是否瞞著自己掩蓋事實真相;了解下屬是否在溝通的過程中實事求是;了解執行者是否關注目標,並將精力集中在重要事項上。

    當管理者缺乏主動了解他人的意願時,其他人更是會對自身之外的人與事保持冷漠的態度,因此管理者不了解團隊是導致內部封閉、缺乏溝通的罪魁禍首。正因為如此,有人曾經認為“不了解團隊”“不願意了解團隊”是中國團隊溝通的重要特點,在這裏,將內部的溝通不暢總結為“中國式溝通”或許不夠嚴謹,至少會引發諸多爭議,但是國內的團隊在溝通方麵的確還比較落後,這是不爭的事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