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國》曾經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一口之量”——任何信息的公布和傳播都要做到簡易,都要被濃縮成容易理解的精華。通常來說,廣告公司最擅長這一策略,由於信息量越大,廣告製作與投放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廣告上總是將內容進行簡化和壓縮,盡量將那些最重要且最有價值的信息以某種簡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有時候隻有一行字、一個畫麵或者一段聲音。

    麥肯錫管理谘詢公司也提出了一個“30秒電梯法則”,意思就是要求匯報工作的人在短時間內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在短時間內將信息重點準確傳達給他人,並確保他人能夠聽懂其中的意思。因為對於執行者來說,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準確度和清晰度也同樣會對執行力產生影響,而信息的簡化則會有效提升溝通的效率,同時確保執行時更加準確且更有針對性。

    2.溝通過程中不能敷衍了事

    一些團隊管理者經常會召開座談會,或者就在自己的辦公室召集幾個骨幹一起討論某項工作,這些骨幹分子都會參加討論,並且也能夠提出一些看法,可是每一次這樣的討論都沒有任何結果,大家說來說去也沒有提出什麽有價值的信息。

    在很多團隊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參與者、話題、討論氛圍似乎都有,可就是沒有一個好結果,難道真的是因為大家的想法都太過於簡單了嗎?或者說大家真的提不出什麽有價值的觀點嗎?

    有人曾做過調查,發現很多人在和他人討論某件事時,表麵上表現得比較積極,可是在討論和溝通中並沒有提出什麽實質性的內容,而當他們自己在思考和處理同一類事情時,往往能夠想出更多的方法。這種巨大的反差證實了人們在溝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消極反應,這些消極反應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

    研究者認為,團隊內部的溝通往往存在一些敷衍了事的現象,參與溝通和討論的人並沒有太多的興趣,不過出於敬畏、尊重或者團結的需要,他們願意讓自己保持在一個比較“淺”的溝通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他們表麵上可能會傾聽,但並不會真正對話題進行深入思考,並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認真挖掘相關的信息,因此他們的話往往比較模棱兩可,要麽就幹脆說一些其他人提到的觀點。

    前麵一章曾提到了頭腦風暴法,其實很多頭腦風暴法的參與者也會有濫竽充數的人,他們會展示自己積極的態度和強大的責任心,但實際上可能隻是一場無關痛癢的作秀。很顯然,參與溝通的人雖然名義上也接收了一些信息,也表達了一些觀點,但一切都隻是表麵文章,一切都隻是搞形式主義而已,他們隻是覺得如果自己一句話不說,或者一直不表態,可能會顯得很難堪,因此應該象征性地盡到一點溝通的責任。這樣的人並不在乎溝通會不會得出什麽結論,也不在乎這個結論是什麽,他們唯一關心的是自己不能就此得罪上級或者得罪其他同事。

    從溝通的目的和功能性來說,這種形式上的溝通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且還會影響團隊內部的正常運作,因此需要盡量避免發生類似的事情。不過想要避免有人搞形式主義,通常會很難,一般情況下,溝通者很難弄清楚誰在真正思考,誰隻是做樣子,畢竟他們也不可能強迫所有人必須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一些管理者會采取一些激勵措施,他們會通過物質獎勵的方式鼓勵更多的參與者提供好的建議和意見,在利益誘惑麵前,人們溝通的積極性會更高,也更願意投入到更深層次的思考當中。可是這種方法作用有限,不能真正引發參與者的興趣。一些管理者可能會要求某個部門或者某個討論小組給出一個有價值的答案,可是如何衡量別人的想法是否有價值,這也是一個難題。

    如果上級對下屬進行敷衍,那麽情況可能會更加糟糕,因為下屬本身就處於弱勢的一方,他們對於上級的形式主義做法幾乎毫無辦法,一切就要靠上級是否自覺,是否願意信任下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