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想要讓人感到舒適,隻要說一些讚美他人的漂亮話就行,實際上這樣的溝通往往流於表麵,並不能真正影響對方在溝通中的態度。溝通者在表達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掌握一些更加實用的技巧。

    了解對方的期望,訴求共同利益

    在溝通中,人們通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說出自己的期望,這種表達方式有助於彼此了解和相互溝通,但對於溝通者來說,如果他們想要說服對方,那麽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對方關心什麽或者想要獲得什麽,而不僅僅是說明自己的觀點。因此溝通者必須想方設法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期望,隻有了解這些期望,才能更好地說服對方。

    這個期望通常包含了利益因素,而利益是溝通的重要驅動力,如果不符合彼此之間的利益,那麽溝通常常就會陷入僵局。因此,對於溝通者來說,想要說服對方,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訴求共同的利益,通過利益捆綁來維持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上級沒有必要直接命令執行者必須怎麽做,隻需要告訴他們這麽做有什麽利益,或者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即可。在麵對客戶的時候,同樣如此,共同的利益會為雙方的溝通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並為最終的執行奠定基礎。

    建議代替直言

    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一旦涉及分歧和不同的看法時,就可能引發誤會和矛盾,所以每個人在表達的時候要把握好分寸,注意說話的方式。一般來說,當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想法不一致時,不要急於直接表達,這種魯莽的做法有可能引起他人的不悅。最恰當的方式就是以提建議的方式來進行溝通,這種表達往往更加委婉,更加溫和,不容易引發衝突。

    比如有的管理者會指責執行者的工作方式有問題:“你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大的問題,如果不進行修改,工作一定做不好。”執行者聽到這樣的話,即便意識到了自身的問題,也很難接受管理者的批評,並認為這是對方有意找茬。但是如果管理者這樣說:“你的工作方式還不錯,但是如果能夠再完善一下,能夠多往客戶方麵靠一靠,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你覺得呢?”通過提建議的方式,管理者並沒有完全否定執行者的工作方式,同時還確保了對方能夠接受更好的方法。

    提問代替批評

    人們都渴望獲得認可,並且害怕聽到批評聲,那些喜歡批評他人的人,通常都不怎麽受人歡迎。盡管並不是所有的批評都滿懷惡意,批評者往往是為了告誡和提醒犯錯者,但多數批評者往往會被當作“惡人”來對待。因此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最好不要輕易批評他人,不要總是用否定和質疑的語氣來與人溝通。

    其實,許多時候采取提問的方式同樣可以產生一些提醒的作用,而相比之下,提問顯然會更加溫和,也更容易被對方接受。比如當上司對下屬的工作不滿意時,通常會批評說:“你們的工作也太糟糕了,設置那麽多的步驟隻會打亂自己的節奏。”這樣的話無疑很傷人,會挫傷員工的自信心,尤其是考慮到下屬們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這樣的指責會影響團隊的積極性。為了避免出現類似的尷尬,上司完全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替代:“你們的工作很努力,也很仔細,但是設置那麽多的步驟,會不會打亂自己的工作節奏?”很顯然,這種提問以另外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引起對方的思考,這樣就給了對方主動思考和分析過錯的機會,也更具備說服力。至少對方聽到這樣的話,並不會產生反感情緒。

    現如今,許多公司明確要求上司與下屬溝通時,多用提問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還能夠減少矛盾衝突的出現。

    以上幾種都是比較實用的方式,而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要懂得在溝通中維護他人的自尊。為了說服他人,有時候人們可能會使用一些語氣比較重的話,或者會發生爭執,這些都是溝通中比較常見的現象,通常都不會造成什麽負麵影響,不過任何爭執和辯論都必須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一些人可能會因為自身的強勢而壓迫和詆毀另一方,依靠強權來迫使另一方屈服,甚至在溝通中威脅、恫嚇以及侮辱對方,這樣就打破了溝通中相互尊重的原則。比如很多暴脾氣的管理者不喜歡聽到異議,也不希望看到下屬犯錯,隻要有人違背了他的意願,就可能會遭到辱罵,這種辱罵不僅涉及工作範疇,可能還會涉及生活範圍,甚至直接進行人身攻擊。

    還有一些自負的人在遇到不同意見時,既不會破口大罵,也不會認真傾聽,而是直接冷漠地選擇無視,表明了自己根本就對他人的觀點不屑一顧。這種完全置他人意見於不顧的做法,通常是對他人工作和尊嚴的挑釁。

    良好的溝通應該保持對等姿態,應該懂得彼此尊重,即便雙方的觀點完全不同,也應該保持冷靜和包容的心態,然後通過正常的、溫和的交流來解決,而不是通過爭吵、辱罵解決問題。

    3.承諾和一致,引導對方自覺行動

    有一個公益組織舉辦了一次慈善晚會,結果當晚組織內部有很多會員都沒有到場進行捐款,事實上,他們也並不想參加這樣的晚會,而事後他們都以工作忙為由作出解釋。這讓承辦人感到有些難堪,雖然捐款都是自發和自願的,可是如果沒有人捐款,那麽這樣的活動也就沒有任何意義。為此,承辦人感到非常為難,不知道該如何募集更多的資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