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團隊都是由個體組成的,想要發揮每個人的價值,首先要確保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為團隊發展做出貢獻的能力,其次他們必須處在最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作用。這就要求團隊管理者進行合理的人事安排,但是很多時候管理者缺乏這種意識與能力,將成員安排在不適合的崗位上,導致成員的能力受到抑製,並影響整體的工作水平。

    ——溝通不暢

    許多團隊不注重溝通,或者說並沒有意識到溝通在團隊運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整個團隊相對封閉,內部成員缺乏交流,以至於工作經常出現脫節。比如,上司下達了指令,可是下屬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接收這個指令,以至於錯過了最佳時間;有時候上司表述不清,下屬沒有準確理解意思,都會導致工作出現偏差。

    ——管理者素質不高

    管理者是團隊的核心,是掌控團隊的核心力量,他們直接決定了團隊的上限和下限,如果管理者的素質偏低,管理能力和控製能力不夠,那麽就缺乏足夠的威信來影響和引導內部成員,更無法有效掌控整個團隊,此時團隊就容易失去約束力。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之外,執行問題還體現在其他很多方麵,一般來說,類似於團隊的發展模式、文化建設、製度建設、權力體係建設、人員配置等方方麵麵,或多或少都與執行力有很大的關聯。可以說,許多團隊抱怨內部工作做得不好,抱怨發展不順暢,其實是內部執行力出現了問題。

    什麽是執行力?

    第一節的內容中提到執行力的問題,並且了解了團隊工作的推進與執行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麽究竟什麽才是執行力呢?人們該如何理解執行力的相關概念及其內容呢?

    從最基本的定義來看,執行力就是執行者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一種操作能力;詳細來說,就是指有效利用資源,並且保質保量達成目標的能力。在整個團隊運作流程中,執行是把企業戰略、規劃轉化成為效益、成果的關鍵環節。

    具體來說,執行力分為個人執行力和團隊執行力,其中個人執行力是指個人把自己或者上司的命令和想法變成具體的行動,然後再想辦法把行動變成結果,最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能力。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執行具有幾個重要的特征:首先,你並不是單純地“做”事,而是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保質保量”是衡量執行力的基本要素。上司要求下屬在下班之前將三份會議紀要全部交上去。下屬提交一份或者兩份都屬於執行不到位,因為數量沒有滿足要求。下屬所提交的三份報告中隻有一份或者兩份是合格的,同樣屬於執行不到位,因為質量沒有完全達標。

    其次,執行是需要達成一個特定目標的,是否實現目標決定了執行是否到位。或者也可以說,執行本身就是衝著實現這個目標去的,如果目標沒有達成,那麽整個執行過程也將會失去意義。比如,一家公司的老總下達了今年年產值突破300萬元的目標(這個目標是經過合理計算的),結果工人們努力了一年才做到了280萬元,這樣的執行無疑是低效的、失敗的。

    最後,執行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貫徹團隊的戰略意圖,也就是說執行者不能盲目去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去做,而是要按照團隊管理者之前製訂的計劃去完成任務,確保任何一次具體的執行行動都能夠在特定的理論指導和規劃下進行。任何一個團隊在行動之前,管理者都需要製訂相應的工作計劃,要明確工作任務是什麽,明確工作時間,明確執行者是誰,明確具體該怎麽做。

    從內容上來看,執行同樣包含了三個方麵,它們分別是執行的意願、執行的環境及執行的能力。

    執行意願主要是指做事的衝動、欲望及動力,一個人如果對工作缺乏熱情,不感興趣,也沒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與工作計劃,那麽執行意願很低,這個時候他不會過多地投入精力到工作中。執行意願通常來自目標的引導、利益的刺激及危機的督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