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曆史都是現代史。一切變革的結果都是社會更加自由和包容。

    所有的變革原理都是一樣的:調整生產關係,讓它更加適應嶄新的生產力。

    其實,社會變革也是一個“生產力”和“人性”不斷協同發展的過程。

    社會變革需要遵循兩個原則:

    一、人的定位、性格、特質各不相同,一個優秀的社會製度,應該通過某種協調使每個人各就各位、各司其職,使生活方式盡量多元化、多樣化。

    二、人的能力和機會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好逸惡勞”。優秀的製度,應該通過分配機製使每個人都竭盡所能地去勞動,而不是懶惰、投機。

    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的結果,是通過市場的力量最高效地利用每一份生產資源。其實就是讓那些不善於農業生產的貴族,主動把自己的田地交給善於農業生產的人。簡而言之,就是打通社會運作的各個環節,改變社會資源的分配方式,讓社會成為一個可以自由流通的係統,在不斷循環中產生財富。

    從秦朝開始,中國進入一個新台階。

    馬克思認為:隻有當一個社會的“勞動者”和“財富占有者”能夠統一起來,這個社會製度才算完美。

    這種設想在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可以實現:每個人所獲得的財富跟他創造的價值統一起來。

    但是這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生產力發達,互聯網、物聯網繁榮,每個勞動者素質提高到一定程度。正如我們所說: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一定要和當下的生產力相適應。這就好比腳和鞋的關係。

    在商鞅變法之後,隨著土地的私有化和買賣,土地就會不斷兼並、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因為隨著不斷地流轉,土地必然會集中在生產效率最高的一群人手裏。那些不善於組織生產的人隻能失去土地,淪為勞動者甚至流浪漢。這樣一來,有能力的人變得越來越有錢,沒能力的人變得越來越沒錢。

    這部分有能力的人極易獲取社會財富,另外的絕大部分人上升的機會越來越少,於是到最後社會的循環再度陷入停滯。

    也就是說:一旦流通形成,集聚效應就會顯現。強者吸收的資源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弱者隻能被丟在角落,越來越弱。

    因此,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財富是房子,而買不起房子的人會越來越窮。人賺錢越來越難,資本賺錢越來越容易。

    房子,已經成了一種資本。資本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他們會不斷地侵蝕社會財富,使勞動收入遠遠跟不上資本收入。

    從經濟角度來講,如果在一個社會裏,有的人不用勞動也可以掙大錢,而有的人勤奮刻苦依然換不來落腳之地,那麽願意踏實勞動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所以,當人性中慵懶那一端被克服的時候,另一端的貪婪就會顯現。以前是流動不暢,現在是流動過暢,導致財富越來越集中。

    而當房價開始高不可攀時,經濟流動就越來越弱。為什麽呢?因為資本本身沒有價值,錢隻有流動起來才有價值。當錢流動到房子這個環節時,就開始變成了鋼筋混凝土,凝固了,流動不下去了。

    現在,不斷地完善製度就是尋找合適的手段去解決問題,促進社會財富的再流通,帶動新一輪發展。其實變革的過程,也是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經濟學的本質

    當今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又多變,各種暗流湧動,偶然成為一種常態,混亂中有各種必然,人們因看不透而焦躁不安。

    那些頂級的經濟學家們,一直嚐試去探索其中的規律,然而各種高大上的理論都用上了,始終無法找到答案。

    其實,試圖用經濟學裏的概念去解釋所有經濟現象,一定是得不到答案的。

    因為“經濟”本身就不是具體客觀存在的東西,它隻不過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的運轉,而發明的一種學科。你用一種並不具體客觀存在的東西去描述有形的社會,一定會越描越模糊。

    經濟學根本沒有那麽晦澀難懂。經濟學裏的很多複雜問題,都能在數學、物理中找到非常明朗的答案。關於世界經濟走向,這個在經濟學家們眼裏重大而又複雜的問題,隻需用一個字的物理概念就可以描述得淋漓盡致。

    世上很多事物的本質其實都是相通的,所謂一通百通,透過一滴水要能看到整個大海。

    接下來我將通過剖析這一個簡單的字,向大家說明經濟現象,揭示未來經濟走向。

    物理學中有個概念叫作“熵”。

    什麽是“熵”呢?

    我們知道,物體都是由粒子組成的,粒子又是不斷運動的,但是這種運動往往是“無序運動”。“熵”就是衡量一個物體裏的粒子做運動“無序化程度”的概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