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製度變革的邏輯

    要弄懂社會變革的邏輯,首先要弄懂一樣東西:土地。

    從古至今,財富的基本表現形式其實從未改變,那就是土地。

    土地,在農村是耕田,那是農民的根本;在城市是房子,現在也成了市民最重要的財富。

    中國有史以來所有的變革,都是圍繞“土地”和“產權”產生的,到了最後,其根本形式都是土地的再分配和再利用。

    那麽,變革的基本邏輯是什麽樣的?下一輪變革的方向在哪裏呢?

    首先,一個社會的生產力進步越明顯,變革就越容易發生。這是古今中外千古不變的真理。

    因為當生產力突飛猛進,生產工具也會日新月異,最終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根本變化。於是,社會就要或被動或主動地進行“自我革命”,以適應嶄新的生產力。

    這就好比從電腦到智能手機,才短短十年時間,你會發現原來的世界已經很陌生。因為人們工作的方式變了,彼此的協作、溝通方式也完全變了,商業模式也完全變了。而且這種變化還在持續,眼下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正在爆發,沒有人敢想象十年後的社會是什麽樣的。

    當然,一切變革的本質都是生產關係的調整,從而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

    千萬不要小看一項科技的進步,有時它足以推動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程:

    當年為什麽會有大秦帝國的崛起,並且一統了六國?因為當時忽然冒出來一種黑科技:鐵器。

    在鐵被發明之前,青銅是社會各種器具的主流材質,但是一方麵青銅很昂貴,隻有貴族才用得起;另一方麵青銅的硬度和韌性不可兼得,無法成為一種勞動工具,當時農民砍柴用的都是石斧。但鐵被冶煉之後,不僅價格便宜,硬度和韌性都比青銅強太多。於是很快人們廣泛地利用鐵來製作勞動工具,社會的生產水平大大提升,每家每戶生產的東西都比原來多。

    人們在一起挨餓的時候,都隻想能填飽肚子就好,當人們一旦吃飽穿暖的時候,真正的大問題就出現了:多餘的產品如何分配?

    鐵器的發明又促進了另一項偉大發明:畜力農耕。以前耕田和開墾必須完全依靠人力進行,現在交給那些牲畜就可以了,這就相當於把很多勞動者解放出來了。

    這就好比現在的人工智能,隨著機器人被廣泛使用,今後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從流水線上解脫出來。

    一個更大的問題便產生了:這些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該去幹什麽呢?

    可以設想當時的情景:幾位將農活交給耕牛、手持鐵器的奴隸,看著眼前一片水汪汪、還未開墾的田地,在一起嘀咕:為什麽我們不能自己耕種、自己收獲呢?

    這是鐵器、耕牛誕生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時一個人物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商鞅。

    秦國的“商鞅變法”開始了。

    這場變革的成功之處究竟在哪裏?

    所有的變革原理都是一樣的:調整生產關係,讓它更加適應新的生產力。

    接下來的場景,大家可以參考這個場麵:1978年,小崗村的十八位農民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商鞅廢除了舊的土地規則,讓這些土地流動起來,人們不僅可以承包,還可以買賣。同時鼓勵人們去開墾荒蕪的土地,於是全國可以耕種的土地總量一下變多了。這就是“廢井田、開阡陌”。

    從此農民可以用財物來交稅。稅賦是相對固定的,而收獲多少,除了天氣因素,更多是靠自己努力。生產的糧食越多,自己所得就越多。這最大化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的生產效率也就提高了。

    商鞅變法把強迫性勞動變成主動性勞動,就是當時社會的一大進步。

    商鞅變法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平民可以根據軍功來獲得爵位和田宅,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會被廢除。這就好比提倡的大眾創業一樣,隻要你有能力、有想法,就可以大膽地去幹,然後獲得投資方的青睞,從而開啟你的創業之路。

    商鞅的變革,也觸動了那些既得利益者們。這些既得利益者就是當時的貴族,因為當時貴族都是世襲的,他們可以世世代代占有一大片土地,現在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了,就意味著許多貴族注定會因為經營不善等各種原因失去自己的土地。於是傳統意義上的貴族階級將消失。

    商鞅觸犯了貴族的利益,變革也開始進入攻堅階段。而且他執法極其嚴格,招致了普遍的怨恨,最後落得被五馬分屍的下場。然而,秦國卻順理成章地實現了崛起和統一。他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他敬畏、敬仰。

    而現在科技的更新速度和力度,遠遠超出了當時,比如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所以社會的進步隻會比我們想象得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