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

【公案】

有一位非常虔誠的信徒,每天都從自家花園裏,采擷鮮花到寺院裏來供佛。

某天,當她把花送到佛殿時,巧遇無德禪師,無德禪師非常歡喜地說:“經典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的人,來世得莊嚴相好的容貌。”

信徒也非常歡喜地回答:“采花供佛是應該的,我每次到佛殿裏來,自覺心靈好像洗滌過般清涼、清淨,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請問禪師,身處在這個煩囂的塵世中,如何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插在瓶子裏的鮮花,如何保持它的新鮮呢?”

信徒回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就是每天替它換水,同時,把它腐爛的根剪去一截。因為花梗泡在水裏很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一點兒也不錯!我們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道理也是一樣。生活環境就像花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地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把不正當的心念從心中革除,這樣才能不停地吸收到大自然的養分。”

信徒聽得非常歡喜,作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能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①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說:“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即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到寺院來呢?古德有言‘熱鬧場中作道場’,隻要自己息下妄緣②,拋開雜念,哪裏不寧靜?如果說你心裏不寧靜,就算是住在深山古寺裏,一樣無法修行。”

禪者的生活,正是熱鬧場中作道場,隻要滅卻心頭火,不論在什麽地方都可以感到自在清涼。參禪者重視“當下”,何必期待明天呢?所以“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就是這個道理。

【注釋】

①菩提:指豁然徹悟的境界,又指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覺悟的智慧。

②妄緣:指虛妄不實之緣。

【思考】

1.試述佛門十供養的意義。

2.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

3.你對“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有何想法?

【延伸——緇門崇行錄】

南朝宋代曇宗大師,秣陵人,在靈昧寺出家。曾經為宋武帝做天台六時菩薩五懺悔法(懺悔、勸請、隨善、回向、發願),武帝笑著問曇宗大師:“寡人有什麽罪過,需要您替我拜懺?”曇宗大師回答:“昔時虞舜,算是大聖人了,曾對禹說:‘如果我違背了正道,您要以義理輔正我。’商成湯、周武王也都說:‘百姓有什麽罪過,都是我所引起的。’古代聖王引咎自責,實在足以作世間的模範。皇上和古代聖人一樣賢明,行聖王之道更要謙虛,怎可和其他聖王不同,而不責備自己呢?”宋武帝聽了非常讚許。

——勸修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