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公案】

在中國佛教傳播史上,佛教雖然未與其他宗教發生過戰爭,但是佛教傳入初期,與中國原有的道教,偶爾會有一些辯論。

有一次,某位道士就對法印禪師說:“你們佛教怎麽樣也比不上我們的道教,因為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如①’‘一心②’‘一乘③’‘一真法界④’‘一佛一如來’,都隻是‘一’而已,而我們道教無論講什麽都是‘二’,比方‘乾坤’‘陰陽’等,這些都是‘二’,所以道教的‘二’自然要比佛教的‘一’高明。”

法印禪師聽了以後,一臉不解地問道士說:“這是真的嗎?你們的‘二’真能勝過‘一’嗎?”

道士說:“當然啊!隻要你說‘一’,我就能說‘二’,絕對能勝過你們。”

這時候,法印禪師便將自己的一條腿慢慢地豎起來,然後對道士說:“現在我已經豎起了一條腿,你能把兩條腿同時豎立起來嗎?”

道士不禁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

法印禪師和道士的對答,就是方便機辯,這也可說是禪的巧妙運用。有了禪,就有靈巧、慧思、機辯;有了禪,就能不顛倒、不恐怖、不妄想。禪統一了自己,統一了時間;禪能帶給我們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內在世界,真是非常美妙。

【注釋】

①一如:指真如之理乃不二不異、平等無差別。

②一心:指真如、如來藏心。即宇宙萬有之根本原理,絕對無二之心性。

③一乘:即指佛乘。

④一真法界:即是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

【思考】

1.試分析佛教與道教之間的差異性。

2.為什麽說有了禪,就有靈巧、慧思、機辯?請舉例說明。

3.何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延伸——緇門崇行錄】

唐朝玄鑒法師,澤州高平人。性情敦厚正直,看到不如法的人,必當麵嗬斥責罵,完全不忌諱對方是豪強或有權勢之人。當時正逢寺院動工興建道場,雇用很多工人,如有人送酒來給工人喝,法師就製止他說:“我建寺院一定要如法,寧願工人罷工,也不準工人喝酒。”

那時清化寺修建佛殿,有一位澤州望族叫孫義的人,載了兩車酒要來慰勞工人,玄鑒法師就打破酒器,酒流了一地。孫義大怒,決定隔天要給法師難堪,但半夜夢見一個人拿刀子要殺他,叫他不可對法師無禮。醒來之後,覺悟自己的過錯,於是恭敬地到法師麵前懺悔。

今招待工人,不但用酒,還煮葷菜殺生,至於豎立棟梁、破土,賽神宴客,殺很多牲禮,還用釘鉤拴在牆上。唉!淨土還沒成就,就先造了地獄因,這哪裏隻是虛言呢!要建寺修廟的人,應當要引以為戒啊!

——破壞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