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公案】

有一個學僧道岫,雖然精進於禪道的修持,但始終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來參禪學道的同參,不少人對禪都能有所體會,想想自己實在沒有資格學禪,既不幽默,又無靈巧,始終不能入門,心想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於是道岫就打點二斤半的衣單,計劃遠行。臨走時,便到法堂去向廣圄禪師辭行。

道岫稟告說:“老師!學僧辜負您的慈悲,自從皈投在您座下參學,已有十年之久,對禪仍是一點兒覺悟也沒有。我實在不是學禪的根器,今向老師辭別,我打算雲遊他去。”

廣固禪師非常驚訝地問:“哦!為什麽沒有覺悟就要走呢?難道到別處就可以覺悟嗎?”

道岫誠懇地再稟告:“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精進於道業上的修持,我雖用功但就是因緣不合。反觀同參的道友們,一個個都契機地回歸根源。目前我內心深處,起了一股倦怠感,我想我還是做個行腳的苦行僧吧!”

廣圄禪師聽了就開示:“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無法形容,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也急不得的。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這是兩回事,為什麽要混為一談呢?”

道岫說:“老師!您不知道,我跟同參們一比,立刻就有小麻雀遇大鵬鳥的慚愧感。”

廣固禪師裝作不解地問:“怎麽樣是大,怎麽樣是小?”

道岫回答:“大鵬鳥一展翅能飛越幾百裏,而我隻能在方圓幾裏內的草地上活動而已。”

廣圄禪師意味深長地反問:“大鵬鳥展翅能飛越幾百裏,請問它已經飛越生死了嗎?”

道岫默然不語,若有所悟。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比較計較是煩惱的來源,怎能透過禪而悟道呢?小麻雀與大鵬鳥雖有快慢、大小之別,甚至大鵬鳥一展翅幾百裏,但依然不能飛越生死大海。禪要從平等自性中流出,一旦道岫禪僧去除了比較計較,回歸到平等自性中,就悟了。

【思考】

1.試分析學僧無法契悟的原因。

2.禪師如何開導學僧?

3.試舉例說明煩惱的來源。

【延伸——緇門崇行錄】

出家人有做地理師的、做卜筮師的、做相麵師的、做醫藥師的、做婦女科醫藥師的,又有做符水爐火燒鉛煉汞師的,末法時代弊端實在太多了。有人說:“百丈禪師令司馬頭陀選擇一個可以做五百位僧人修行的道場,而找到了溈山道場,這是地理師的功勞;接著又選擇溈山道場的住持,而得到靈祐禪師這位不可多得的僧材,這是相麵師的功勞!這又怎麽說呢?”

唉!這是古聖先賢為傳揚佛法,普利群生而隨順的大機緣,不是一般人所能推測的,何況百丈禪師、司馬頭陀是何等人物,豈是現今相士、地理師可以比擬的呢!

——僧務雜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