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聖心法,原自備足;

如蟲禦木,偶爾成文。

【公案】

溈山靈祐禪師未悟道前,在百丈懷海禪師處參學。有一次,在嚴寒的夜裏,百丈在火爐旁看書,溈山就站到百丈禪師的身旁隨侍。

百丈禪師問:“誰?”

溈山禪師答:“靈祐!”

百丈禪師說:“你撥一撥火爐中,看看還有火沒有。”

溈山禪師在爐中撥了一撥,回答:“無火。”

百丈禪師站起來,走向爐邊,用火鉗親自在爐中深深一撥,結果撥出了一點兒火星,他取出來給溈山看,然後反問他:“你說無,這個不是火嗎?”

溈山靈祐禪師說:“我知道是有,隻是未能深深一撥!”

百丈禪師說:“這隻是暫時的歧路,經典上說,要了悟佛性,當觀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一到,如迷忽悟,如忘忽憶,那時才知道自己本來一切具足,不是從外而獲得的。所以,祖師說:悟境同未悟,無心如有心。凡聖虛妄,本來心法,原自備足。你現在已是如此,好好保護並把握它吧!”

第二天,溈山禪師隨同百丈禪師入山出坡(勞動服務),百丈禪師問溈山:“火種帶來了嗎?”

溈山禪師答:“帶來了。”

百丈禪師追問:“在什麽地方?”

溈山禪師撿起一枝柴,吹了兩下,然後交給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歡喜地說:“如蟲禦木,偶爾成文。”

火種,代表了什麽?暗示了什麽?此即所謂佛性也。百丈禪師要溈山到爐中撥火,此即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可是找到佛性本心,談何容易!百丈禪師不得不親自示範,要深深一撥,自性才能現前。甚至師徒在出坡時,都在策勵生活中不要忘記自性,一句“火種帶來了嗎”,這裏麵蘊含多少慈悲、多少智慧、多少生活禪也。

【思考】

1.百丈禪師請溈山禪師撥火爐的用意為何?

2.文中的“火種”代表什麽?又暗示什麽?

3.如何找到佛心本性?

【延伸——緇門崇行錄】

唐朝智寬法師,蒲州河東人,常誦《維摩詰經》及戒本,感召天神圍繞。法師秉性慈悲寬懷,樂意幫助病人,不論出家或在家,離他遠或近,如有患病沒人醫治的,就用車子把病人送到自己的住處,親自照料。曾有一病人,腹部長了一個瘡疽,膿流不出來,法師就用口吸它,後來這個病人因此痊愈。

後有土匪作亂,借故捕捉智寬法師,將他流放到四川邊地,他婉拒了一切金錢、衣物等供養,隻帶著一頭驢和一些經書。半路上,遇到一位行腳僧,腳受傷無法走路,躺在路旁,智寬法師就讓他乘坐驢子,自己背著經典。當時農作物歲收不好,人民糧食短缺,他就用一點米煮成稀飯,彼此充饑,又將自己的衣物給他穿,有時將自己的食物讓給他,有時減少自己的食物,含著一顆悲憫的心,勸導教化他念佛。

——口吮腹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