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罷教令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餐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

【公案】

唐朝的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的最初數年裏,每天隻是打柴挑水、炊爨作羹,除了工作以外,沒有得到天皇禪師一句半語的開示法要①。

有一天,他向師父叩頭禮拜,說:“師父!自成為您的弟子以來,已經好多年了,可是始終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

天皇禪師聽了立刻就說:“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嚐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②。”

“弟子愚癡,不知您傳授我什麽修道心要?”龍潭禪師不禁訝異地問。

天皇禪師回答:“你端茶給我,我為你喝;你捧飯給我,我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嚐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

龍潭禪師聽了,頓然開悟。

龍潭崇信禪師並不是被天皇禪師這麽一說就開悟了,假如沒有多年的端茶、煮飯、打柴、挑水,沒有具足那許多因緣,是不足以成熟到能領悟禪法。我們從這一則師徒問答之中,就可以了解到禪就是生活。

在禪寺裏麵,寺僧不但要做很多粗重的工作,甚至於庭園裏的如茵綠草,也都是禪者每天親手將草上枯黃的尖端,一點一點地摘除掉。現今雖然有機器可以鋤草,但機器不能鋤掉心裏的煩惱,心裏的煩惱必須要用心去鋤,這是心的修持。如何使心由凡轉聖?必須要從心的忍耐、心的慈悲、心的淨化做起。生活和工作中處處蘊藏著禪機,日常生活裏就有禪道。

【注釋】

①法要:指佛法的要義。

②心要:指心性上精要的法義。《六祖壇經·宣詔品》雲:“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

【思考】

1.天皇禪師告訴崇信禪師修道的心要到底是什麽?

2.何謂佛法?試舉例說明如何將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3.試分享讀後心得。

【延伸——緇門崇行錄】

唐朝玄奘法師,俗姓陳,是漢朝太丘長陳仲公的後裔。其早年隨哥哥“素”(即長捷法師)出家,十一歲就會讀誦《維摩詰經》《法華經》;超拔正直,不附阿時尚、隨俗浮沉。有一次看見沙彌在一起談天遊戲,就告訴他們:“佛經上不是有講嗎?出家是要修無為法,怎能再玩兒童玩的遊戲呢?這樣隻有白白浪費大好的生命。”有見識的人看到這件事,就知道大師道德器宇不凡啊!

童年就有高尚的品德,這並不是天資獨特,而是前世的習性沒有忘掉啊!知道這個道理,就可以辦來生於今日了!

——幼絕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