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真俗二諦孰為正,不相信處道更親。

【公案】

南陽慧忠國師是唐朝有名的禪師。有一天,有個學僧向他請示:“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①。不信的人認為是邪說,有信仰者認為是不可思議,但不知如何才是正確?”

慧忠國師聽了就回答說:“此是文殊、普賢等之境界,非諸凡夫小乘們所能信受。所以《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當然就是法身。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花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故經本不定法,法本無多子②。”

學僧聽後,仍是不明白“一法即一切法”的真理,再問說:“此中消息,信者為是,不信者為是?”

慧忠國師答說:“信者為俗諦③,不信者為真諦④。”

學僧一聽大驚:“不信者譏為邪見,禪師怎可說不信者為真諦?”

慧忠國師回答:“不信者自不信,真諦者自真諦,因其真諦,故凡夫斥為邪見。邪見者,何能語真諦?”

學僧這個時候才悟到,所謂究竟真理,不易為小乘凡夫所信受。

佛陀當初證悟的時候,即慨歎自己所悟的宇宙人生真理,與眾生的知見相違背。眾生認為欲樂為真,佛陀則認為欲樂為假;佛陀認為欲樂為苦,眾生卻認為欲樂為樂;眾生認為佛性真如是無,佛陀則認為是有。故世間之法,不能以信與不信為標準,不能以好、壞為標準。所以真正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看人生、看一切,實則是佛道的歸於佛道,邪見的歸於邪見。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你若能體會出個中道理,那麽翠竹、黃花皆是佛法;你若體會不出,雖則佛道、禪道仍在,你也不能相應。

【注釋】

①般若:指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智慧。

②無多子:即無特別之意。

③俗諦:佛教依照事物的現象,闡發的淺明而易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

④真諦:指真實不妄之義理。

【思考】

1.試述“一法即一切法”的意思。

2.略述“信者為俗諦,不信者為真諦”的含義。

3.佛陀證悟了什麽真理與眾生相違?

【延伸——緇門崇行錄】

唐朝慧斌法師,兗州(今山東省)人,博覽窮究經論,後來專修禪定,以慈悲救濟眾生為己任。到了夏天,走路時都怕踏傷微小蟲蟻,所以在踏出腳步之前,都會先拿起掃帚輕掃地麵。收到供養,都默默地去做布施利人的事。雖然做了種種善事,仍告誡他人不要將這些事透露出去。

——行先執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