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以稱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人的尊嚴;人的尊嚴,那就是“人格”。人格,不是父母師長能夠給予的,也不是黃金美鈔所能購買的。人格是我們遵循道德而培養的,是我們契合真理而升華的。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遺臭萬年,其分別就在於有沒有人格。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很有人格,有人格才像一個人,怎麽樣才有完美的人格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以無貪為富有。人要有完美的人格,首先不能有強烈的貪欲之念。貪心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世間的金錢物質是有限量的,可是欲望卻是無窮的!貪欲的人即使金錢再富有,都是富貴的窮人,唯有“知足常樂”,回歸自然的簡樸生活,才算富有。所以,貪欲是貪窮,不貪為富。

第二,以無求為高貴。“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常常因為對別人要求太多,對物質要求太強,因而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一個人如果貪得無厭,處處有求於人,必然曲躬諂媚、厚顏鮮恥;反之,如果到了功名富貴於我無所求,則人格自然高貴起來。

第三,以無嗔為安樂。經雲:“嗔心之火,能燒功德之林。”嗔心如火,嗔心一起,如火中燒,自然熱惱不安;嗔心一起,所謂“怒火中燒”,自然就會不快樂。尤其人在生氣動怒的時候,管他什麽人情義理,一概不顧,所以嗔心一起,不但自己不快樂,同時也會失去人格。唯有息下嗔恨之火,對別人待之以寬恕、慈悲,自己心裏自然感到平靜、安詳,那不就是安樂之境了嗎?

第四,以無癡為聰慧。有人說:“寧可和聰明的人打架,也不和愚癡的人講話。”人因愚癡、邪見而不明理,不明理就是愚癡。和愚癡的人講話很痛苦,因為愚癡的人蠻不講理,所講的理都是“似是而非”。愚癡很可怕,愚癡就是邪見、就是煩惱;人能無癡,就是聰慧,沒有愚癡就會感到清涼。

·佛光菜根譚·

若能以“牛馬”精神服務大眾,必為大眾尊敬;

若能以“龍象”姿態成就事業,必為社會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