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當刺史,潮州地處偏遠,人文未開,沒有談心論道的對象,聽說大顛禪師正在當地弘法,他便立刻整裝前去參訪。恰巧禪師在打坐,韓愈站在旁邊鵠候良久,禪師還是不出定,韓愈久候多時心生厭煩,正要舉步離去,守護在禪師身旁的侍者忽然開腔:“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一聲如春雷震耳,鏗鏘有力,韓愈因力適時適機,終於在侍者處巧遇得度的緣分。

    現在流行講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好,做事便順利,人際關係不好,麻煩就很多。“力強為因,力弱為緣”,人際關係就是一種因緣。

    好比做生意要先籌集資本,調查市場潛力,安排投資環境等種種條件,規劃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順利開展,否則便會失敗。這種種企劃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緣。對於人我的因緣關係,要懂得感恩因緣,不要斬殺因緣。像梁武帝見達摩的一段史話,就是因緣不投的例子。

    禪宗初祖達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元年從印度航海到廣州,由梁武帝派人護送迎請入京的。初見達摩大師,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開頭即問:“我曾經建造許多寺廟,抄寫了許多佛經,供養許多僧尼,大師看我的功德如何?”達摩大師回答:“無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興,便追問:“明明功德巍巍,怎麽說沒有功德?”達摩大師說:“陛下這些功德,不過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隨身顯,卻無實體,隻是一種空相。”

    梁武帝問:“那麽,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達摩大師開示:“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義,還存著貢高我慢的私心,急於表現一國之君的智慧,就氣焰萬丈地繼續問道:“天上地下,何謂至聖?”達摩大師識出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寬貸地說:“天上地下,無聖無凡。”

    梁武帝生氣地問:“你知道我是誰嗎?”達摩大師淡淡一笑,搖頭:“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認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為盛名遠播,既懷炫耀之心,又缺乏見道之誠,哪裏受得了這番奚落,當下擺出聖明天子的威勢,拂袖而去,從此失去了達摩印心的因緣,失去了中國佛教蛻化的契機,後來雖然悔悟改過再度迎請,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由於梁武帝我執太重,名心熾烈,先著功德相,又偏離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惡”的第一義諦,前因既不善,現緣亦不佳,難免有話不投機的後果。《華嚴經》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係,無能盡說佛功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