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當看的人,不但要看,還要行注目禮,而且要看出個中的所以然來;當聽的,不但要聽懂,而且要聽出別人話中的弦外之音;當想的,不但要思維前後、左右的因果關係,還要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把宇宙萬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裏。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學、都是擴大、都是普遍,這是開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開源節流是管理財富的原則。佛光山從開山以來,經濟方麵每天都在“日日難過日日過”的情況下度過,常常是明年的預算今年就把它用了。常有人說佛光山很有錢,其實不是有錢,隻是很會用錢,懂得把錢花在弘法事業上。我說過,“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錢用了才是自己的”“用智慧莊嚴,不要用金錢堆砌”。

    開源節流與資本、能量等外在因緣條件有關,例如沒有高山,又何能開采出金銀寶藏;沒有沙漠、海洋,又怎能開采出原油?有許多修道者,他們不看外界,專看內心;不想他方,隻是思維本性。臥榻之上,一書在手,可以周遊天下;蒲團之間,未嚐不能開辟心中的天地。所以外在的天地、內心的世界都可以開源節流,隻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擁有智慧、信仰、毅力、能量,乃至通達因緣所成,明白共有關係,這些都是開源節流的條件。

    佛教講“發心”,開發我們的“心田”,心田廣大,心裏的能量就會無窮。隻要我們開發心裏的慚愧,慚愧就是我們的財富;開發心中的感恩,感恩就是我們的財富;開發心底的勤勞,勤勞就是我們的財富;乃至開發自己的真如佛性,開發我們的佛法大海,開發我們的信仰的寶藏,最重要的要開發“無”的世界,不要隻從有形有相上去開發。“有”是有限有量的,“無”才無窮無盡。

    ·佛光菜根譚·

    動,是發揮自己天賦的佛性,是開源;

    靜,是珍愛自己內在的含蘊,是節流。

    能動能靜,才能擁有中道的生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