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過去生活在神權控製的時代,把自己的命運禍福交給冥冥不可測知的神祇決定;後來人類建立了國家,君主主宰人民的一切,人類活在君權的籠罩之下;漸漸地,民智開啟了,人類掙脫出君權的桎梏,邁向自己做主人的民權時代。但即使在今天,種族、族群間的隔閡與分別依然存在,在民權時代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依舊離平和很遠。

    自有人類以來,“族群問題”就一直存在於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不但經常造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有時一個國家內部因為族群對立,也會導致分裂,甚至發生內戰。所以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不是貧富,不是智愚,而是種族問題。

    種族的紛歧,有的是地理環境使然,有的是語言風俗習慣差異,有的是人種膚色的不同,致使大家排除異己。就算是在同文同種的種族裏,也會有階級貴賤之分;不同種族裏更是劃分了種種的不同,於是產生種種不能相聚的情結。

    要消除種族隔閡,首先應該發揚慈悲的精神。如前所述,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涅槃經》雲:“慈息貪欲,悲止瞋恚。”佛教提倡的慈悲,不但要以同體的慈悲來解救眾生,更要用無緣的慈悲為廣大眾生救苦救難;不僅要消極地不做惡事,更要積極地行善;不隻要一時口號的慈悲,還要永久務實的慈悲;不唯以圖利求償而行慈悲,更要無相無償而行慈悲。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慈悲心,見他人痛苦時,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當見別人不歡時,即能以慈心施予安樂;如果人人都能以慈悲心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

    荷蘭弗朗基博士曾說:

    世界戰亂的根源,是由於某些國家貪婪心太重,權力心太濃,恃強淩弱,稱王稱霸,以致發展成殘酷的戰爭。摩西十誡已經提及,但道理沒談透,故沒能收弭兵之效。獨有佛說非常究竟,特別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

    佛教強調慈悲、包容,不像其他宗教那樣帶有強烈的種族色彩,因此沒有種族仇恨、殘殺和宗教戰爭。佛教基本上是倡導和平的,佛法教導人要怨親平等,不僅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在佛教的僧團裏,“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姓”,就是破除種族歧視的平等製度的落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