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每一次說法,從不以一地、一國、一時、一眾為當機對象,說到地方,總是三千大千無量華藏世界;說到眾生,就是十方法界恒河沙數無邊眾生;說到時間,則無非三大阿僧祇劫。佛教講因緣,認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眾生皆是因緣和合、一體不二。虛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輝映;大地上的山嶽丘壑不論高低,彼此連綿;宇宙間的奇珍異獸不管異同,相輔相成。因此,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與共生”的圓滿世界!

    “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人身雖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諸根的差異,但是卻同為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然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卻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的分別,但是卻同為眾緣和合的生命體。相狀雖然千差萬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

    “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眾生是彼此互相依附而生存的生命共同體。佛經有一則譬喻說瞎子、跛子、啞巴,藉著互相提攜幫助,終於安全地逃離火宅。一出精彩的戲劇,除了有主角的精湛演出之外,還需要配角的無漏配合。我們生存的社會,也需要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貢獻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建立祥和而共有的社會。慈悲,才能容納對方;融和,才能共生共存。

    我們知道,“同體”是平等觀,“共生”是慈悲觀。佛教的特色在於平等的精神,佛陀最初創立僧伽教團,就是要打破印度四姓階級的不平等,提倡“百川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觀。佛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發出金剛一般顛撲不破的宣言:“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揭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同體平等精神,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由此可見,我們的教主其實就是“同體平等”觀的倡導者、推動者。

    在國際佛光會裏,所有的會員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男女、不分貧富,都是平等互尊的,因為我們的一切會員都是“同體共生”的地球人。

    “共生”之所以說是慈悲觀,是因為佛教一向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是無偏私的關愛,慈悲是無對待的包容。慈悲不是工作中的上下階級對待,也不是日常生活裏的有無計較,更不是社會上的貧富差別,慈悲是眾生與眾生之間的融和與尊重。因此,慈悲,就是尊重生命;慈悲,就是共存共榮。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佛教的眾多經典都非常強調慈悲的重要性,譬如《法華經》:“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大智度論》:“慈悲,佛道之根本。”《華嚴經》:“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明網菩薩經》:“大悲為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大丈夫論》:“一切善法皆以慈悲心為本。”《增一阿含經》:“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慈興快樂,悲能拔苦,沒有了慈悲,所行的一切都是魔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