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個青年名叫光藏,一心想成為佛像雕刻家,所以特別去拜訪佛像雕刻名家高村東雲,希望他能指點一些佛像的常識。東雲見了光藏後,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教他到溪邊汲水。看到光藏汲水的動作,東雲突然破口大罵,要把光藏趕走。光藏不明白這是為什麽,到了晚上,東雲就以溫和的口氣對他說:“也許你不知道我白天罵你的原因,現在我告訴你,佛像是讓人膜拜的,所以雕刻的人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塑出莊嚴的佛像。白天你汲水時,很輕易地就讓水從桶裏溢出來,雖然是少量的水,但都是福德因緣所賜,而你卻毫不珍惜,像這樣不知惜福又隨意浪費的人,怎能雕刻出莊嚴的佛像呢?”

佛光山開山四十多年了,記得過去許多人來佛光山參觀,離開後常常留下不少垃圾、廢物,因為垃圾不能隨便丟棄,我們便請鄉公所來處理,鄉公所說一個月要收一百多萬元。我心想,遊客來佛光山留下的這些垃圾丟棄品,竟然要花費一百多萬的處理費,實在劃不來。於是我叫兩位職事發心做垃圾分類,然後賣給有關的機構做廢物再利用。一直到現在,我們不但不用給鄉公所一百多萬元,“資源回收”所得,一個月平均約有三十萬元呢!

說到佛光大學,剛開始我們發起“百萬人興學運動”,就是一個人一百元,如此集合一百萬人的發心和力量,一年就能有幾千萬,大家一起來辦大學。實在很感謝台灣社會大眾的支持,當然這些錢是不夠的,創建大學不容易,硬體、軟體各方麵的開支都是非常龐大的。

為了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很多人省吃儉用,開著資源回收車,去回收一卡車一卡車的破舊東西,雖然一卡車廢品可能賣不到多少錢,但是他們就這樣慢慢地累積。我記得有位太太每天做義工,參加資源回收,花費了時間、體力,衣服也弄得髒兮兮的。她那身份地位很高的先生心中非常不滿,問她每天出去像一條龍,回來就像一條蟲,到底在做些什麽?這位太太就叫先生一起來參加,剛開始先生很勉強,跟著做了幾次資源回收之後,他明白這是很有意義的事,也做出興趣來了。現在夫妻兩人都成了佛光大學資源回收最得力的幹部。

另外,佛光山在台灣中部有一間道場,名為“福山寺”,這是用信徒們花了整整十年時間進行資源回收的款項蓋成的。當初,任職當地的法師帶著信徒,在大街小巷設置回收點,不眠不休地從事回收工作。雖然資源回收所得不多,但是聚沙成塔,終於一點一滴地累積成建寺經費。這是我們善用環保建起來的寺院,原本打算取名為“環保寺”,後來想想寺院的名稱要有久遠性,便改為“福山寺”,也符合環保行為的“福報如山”之意。

日本有位禪師,他盛了一桶水給師父洗腳。師父沒用完,他就把水隨意一倒,師父嗬斥他:“你怎麽如此糟蹋萬物的價值!一滴水,可以救活生命;一滴水,可以滋潤枯渴;一滴水,可以成為海洋;一滴水,可以流於無限。你怎麽可以輕易浪費掉呢?”聽了師父的訓誨,禪師汗流浹背,為了記取師父的教誨,他改名為“滴水”,以誌不忘。

古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世間上,點滴都是因緣,怎能不珍惜呢?

“資源回收”本身就是一種惜福、環保的行為,以資源回收所得用來建寺院、建大學,更具修福修慧的雙重意義。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環保,都必須從教育下手、從觀念上改變人,然後自己身體力行,不斷地倡導環保運動,才能有望收到較好的效果。環保是一個長期的運動,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

·佛光菜根譚·

世間的事事物物都離不開因緣法,

一個懂得感謝因緣、珍惜因緣的人,

必定是一個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