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應該從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過去的佛教叢林非常重視環保,出家人的生活也很簡單,所謂“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四句偈,過堂五觀想”,即是指學道者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隻有二斤半重;洗臉所使用的水,剛好可以弄濕兩次臉,可以說極盡儉樸;吃飯前要合掌念四句偈,並且要食存五觀,不貪口味,不揀擇食物的好壞粗細,隻是為辦道修業才接受供養。

    佛門的觀念認為,東西越少越好,這樣的話,出門、搬家才不麻煩;飲食吃得少,腸胃沒負擔,身體才會健康。如清末民初的高僧弘一大師,他的生活就非常儉樸,一條毛巾用了好幾年,已經很破爛了,他還說可以再用一段時期;中國大陸寒冷,他一頂帽子戴了二三十年,仍舍不得替換。另外,唐代的法常禪師,在大梅山下築有一間簡陋茅蓬,四周翠鬆環抱,寧靜安詳。他曾為此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偈:“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鬆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他於深山無人居住處,以荷葉為美衣,以鬆子為佳肴。以一個人用得太多,不一定很好,例如,幾十年前我們看報紙,一份報紙隻有兩張半,後來增加到三張,覺得蠻快樂的,但是到現在暴增到一份有十幾張甚至幾十張,就覺得很苦惱,因為看不完那麽多啊!過去的電視隻有幾個台可看,現在卻有超過一百多家電視台,轉到最後,幹脆不看。我們平日使用的東西,如果少一點,思想也會變得清明單純,例如不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在讀書、思考或親近大自然之上,我覺得這不但對萬物是環保愛護,對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環保”。

    常有信眾誇我很聰明,我認為我的聰明是從“惜字紙”而來。記得在叢林受教時,一張紙不僅兩麵都會利用,連字裏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上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舍地丟棄,我確信自己是積了此福報才開智慧變聰明的。所以說,惜福可從“回收廢紙”開始。

    日常生活中,隨手一揉,都是在浪費大地資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積極配合“廢紙回收”,讓可用的資源再生,即是一件功德。根據統計,種成一棵樹要花十年的時間,砍一棵樹卻隻要幾分鍾;嬰兒從出生到二歲所用的紙尿布,必須用掉二十棵樹;每回收一噸廢紙,可以少砍高八米、直徑十四厘米的原木二十棵;印刷品采用再生紙,每月可以少砍約四十萬棵原木。因此,回收廢紙製成再生紙,以循環利用,除了可以減少砍樹量,亦可間接救水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