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條蛇的尾巴向頭抗議說:“你怎麽老是走在前麵,我走在後麵;吃東西也是你吃,我都吃不到,這太不公平了。”於是它把自己繞在樹上,說道:“現在我不肯跟隨你了,你走吧!”可是它不知道,它和蛇頭其實是一體的,它不走,蛇頭也就走不了,這條蛇便困在這裏,餓了兩天。實在吃不消了,蛇頭就和尾巴說:“那這樣,你在前麵走,我走在後麵,不跟你爭了。”於是,尾巴便很高興地在前麵走。然而,走在前麵的它並不具有感知周圍的能力,也不知道之前是因為和蛇頭分工明確才諸事順利。它既辨不出路,也認不清方向,隻好四下亂走,最終掉到了深坑裏。就這樣,最後蛇頭、蛇尾一起死了。

    “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美好的思想。所謂“同體共生”,就是要大家“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就如人體的五官,要相互共生,才能共存。好比耳朵和眼睛,一個負責看,一個負責聽,彼此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生存。如果耳朵嫉妒眼睛,沒有眼睛看,走路就會有跌入山穀的危險;如果眼睛討厭鼻子,沒有鼻子來呼吸,可能就會一命嗚呼!

    因此,佛教講眾緣和合,緣起是宇宙人生不變的真理,是因果的普遍法則,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緣而起的。《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這是說明宇宙萬有,沒有任何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包括現象界的有情與無情,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業報差別經》即言:

    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饑饉;三者,以其邪淫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穢……

    由此可知,如果我們造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業,不但危害自己和別人的身心世界,也危害器世間的國土世界。相反地,行十善業,則可改善生態環境惡化的共業。因此,從人類與動植物的互動關係來看,不論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礦植物等,莫不息息相關,這就是所謂“同體與共生”的理念。

    佛教認為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範圍。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其存在的理則也是相互關係和條件的配合,例如颶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等自然力量,會造成許多傷害,但是在其他方麵,它們也為大地和人類增加許多養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