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有一位僧人,他在深山修道的時候,常常坐在一棵大樹下修習禪定。有一年冬天,天氣非常寒冷,僧人照舊在樹下端坐入定時,突然有隻小鳥懵懵懂懂地飛來,窩在僧人的懷中。大概是因為天寒地凍,所以小鳥貪圖他懷中的溫暖吧。僧人想著,生怕驚動了小鳥,於是一直一動也不動地盤膝打坐。天色漸暗,夜寒襲人,僧人卻如身後的大樹般堅定和穩妥。小鳥在他懷中安穩地度過了一夜,次日一早在暖和的晨光下展翅而去,而僧人也直到這時,才終於出定,起身緩緩而去。

    過去,一般人認為佛教隻會教人念經、吃素,對社會沒有貢獻,更遑論有先進的環保思想。其實正如前述,在世界各國尚未實踐環保計劃前,佛教早已領先實踐環保工作。自創立以來,佛教對生態環境就極為重視和保護,即使對今天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古“深山藏古寺”,在佛教曆史上,許多高僧大德在胼手胝足開山建寺的同時,也在荒山禿嶺之巔植上各種樹木,使其成為綠蔭蔽天、青翠蓊鬱的森林,對水土保持的貢獻很大。除了維護山林,曆代佛家子弟也常整治河川、修橋鋪路、珍惜資源,並於講經說法時,勸導大眾護生放生,提倡素食,培養大眾惜福的觀念,所以每位僧侶都可說是環保專家。如泗州開元寺明遠法師,種植鬆、杉、楠、檜等數萬株,免除了淮水與泗水的泛濫。又如東都洛陽的道遇法師,曾勸化善款,消除了黃河龍門天險的水患。

    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禪僧、雲水僧,到處遊方,與大自然為伍,見山地行路困難,就自持鐵器,開辟山坡道路,方便路人行走,默默實踐利他的菩薩行。自古以來,僧侶植樹、護林的善舉實在不勝枚舉。

    另外,《梵網經》菩薩戒雲: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佛教的戒律思想,對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平等的慈悲救濟觀念。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家前,曾於獵人群中隱居十五年,他時常伺機將獵人捕獲的動物放生。永明延壽禪師任華亭鎮將時,不時買魚蝦等物放生,有一次因手邊無錢,先暫借公款,事發後,被判處死刑,他坦然表示動用庫錢純為護生,自己並未私用一文,最後終獲無罪釋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