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一切都會經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而這個現象,在生命體身上顯現得尤為明顯,這也就有了相對應的生、老、病、死。生和死,尤是其中最引人關心的話題。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有人類文化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雖然有不少人窮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開這個謎題,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曆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了解。一般人對生命到底從何而來是如何認知的?如古人雲:“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由於古今人士對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曆程看成“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也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紮下交還了生命。”甚至連孔子都教誡他的門人子路說:“未知生,焉知死?”更何況是一般人?

    在這種迷惘和思考中,很多人選擇了宗教來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而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看法是很不一樣的。一般宗教對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線式的,佛教則講生命是環型的。譬如基督教講:“人從哪裏來?”“人從上帝來。”“上帝從哪裏來?”“上帝本來就有,不需要從哪裏來。”這種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無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張是:“人從哪裏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就像時鍾一樣,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不已,哪裏是開始?到哪裏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這就等於常有人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雞,沒有蛋,怎麽會有雞呢?如果先有蛋,沒有雞,怎麽會有蛋呢?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所以把人定位在六道輪回、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裏輪回,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係生命。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於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連,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過去有一首歌叫《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江水流到哪裏,又會再流回來。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裏流轉不停,而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們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無法單獨存在。例如,我們要仰賴農人耕種,才有飯吃;要有工人紡織,才有衣穿。甚至父母養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共同成就我之外,還需要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分等宇宙萬有“眾緣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萬有缺少了一個因緣,我就無法生存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