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善於觀機逗教,因此能攝受不同根性的眾生,尤其以各種譬喻說法,最能引人入勝。在《譬喻經》裏記載,有一個路人在曠野行走時,被一隻大惡象追得走投無路,他看到一口井,趕緊跳入井裏躲藏。沒想到井裏有四條毒蛇虎視眈眈地遊行過來,這位路人趕緊抓住由井口垂掛下來的樹枝,懸在半空中。沒想到這時卻跑來兩隻黑白老鼠,使勁地咬啃樹枝,眼看樹枝早晚會被啃斷,在危險萬分之際,一隻蜜蜂飛來,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裏,路人嚐著甜甜的蜂蜜,一時忘了自己的處境。在這個譬喻裏,曠野指無明長夜,路人為一般凡夫,大惡象喻無常,四條毒蛇為地水火風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世間許多人不也是在五欲中,忘了人生無常和生死逼迫嗎?

    “三獸渡河”則是以兔、馬、象三種動物渡河的情況,來比喻三乘斷惑修行的深淺。聲聞乘如兔子,浮水而過,不能深入;緣覺之人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菩薩已證菩提,如象之渡河,能盡到底。

    其他像“驢牛二乳”,比喻佛法與外道的分別;“人鳥明暗”,比喻人我立場不同,所見亦有差異;“蠶繭自縛”,比喻眾生因起惑造業而沉淪三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運用動物的習性來善巧譬喻,勸人改過向善。而以“盲龜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為人的難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時布施的可貴,以“蛇尾爭權”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禍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過失等等,則是佛陀為了教育弟子,以當時流傳的動物為主角自編的寓言,因其內容生動,所以傳誦至今,仍能感心動耳,發人深省。後世的祖師大德為廣度眾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繼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來作為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說他因地修行時,度脫動物或以動物之身行菩薩之道的事跡,像“割肉喂鷹”、“舍身飼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鸚鵡銜水救火”等,都是教化眾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義周遍涵容,無論傳播到哪裏,都能與當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是詩偈的流傳,對於人心的提振、社會的淨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哪得免無常”、“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世人雖有富貴力,不如學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動物,以寥寥數語,畫龍點睛地闡明處世之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