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情識、有心智能力,已是眾所皆知。過著社會性生活的動物,更有著親情、愛情、友情、社會倫理,以及和其他生物、人類之間溫馨有趣的互動。

    骨肉親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動物身上,我們也能發現許多鞠躬盡瘁、無條件付出的愛。燕子是人類喜愛的鳥類之一,親燕為了喂食剛出生的雛燕,每天會不辭辛苦地外出捕捉昆蟲達二、三百次,而雛燕張開嘴巴吃飽之後,還會對著親燕翹起屁股,讓父母把它的糞便銜出巢外。唐朝詩人白居易詩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即是描寫親燕育子的辛勞和偉大。

    當敵人出現時,母鹿為了保護小鹿,會假裝受傷,設法把敵人引開。在《大唐西域記》卷七裏,也記載著母鹿護子,鹿王慈憫的感人事跡。

    有一位國王常常到樹林裏打獵,樹林裏住了好幾百頭的鹿,為了避免全族一時覆滅,鹿王和國王商量,一天送一頭鹿過去讓國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輪到一頭懷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對鹿王懇求:“我雖然應該去死,但我的孩子還沒到死的時候啊!”

    鹿王心生不忍:“可憐慈母愛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

    國王看到鹿王親自前來,非常訝異,了解實情後慚愧地說道:“我是人身,卻和野獸一樣殘忍;你是鹿身,卻具有人一般高貴的道德。”於是他從此不再打獵,讓這些鹿能自由無懼地在樹林裏生存。

    撫養照顧之外,動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剛出生的小海獺不會遊泳,海獺媽媽就逐一教導它們如何遊泳、潛水、覓食。晚上睡覺時,海獺媽媽會讓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後用長長的海藻把母子倆牢牢綁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風浪也衝不散它們。

    母獅子為了訓練小獅子,經常故意把小獅子推下山穀,讓小獅子在不斷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練中培養生存的能力。無尾熊教子也很嚴格,小無尾熊不聽話時,母熊會按住小熊,用手打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嬌哭鬧,母親會繼續打,直到它不哭為止。

    現代社會履行一夫一妻製度,其實,在動物世界中,也不乏夫妻忠貞相守至老死的事跡。有句成語叫“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這裏的“鵠”就是天鵝,是大自然裏的美麗動物,它們不但嚴守一夫一妻製,而且一輩子夫妻恩愛,感情非常深厚。

    作為和平象征的鴿子非常戀巢,它們也是白頭偕老、永不分開。夫妻間常會親昵地輕啄對方的頭、臉,互相抓癢,整理對方的羽毛。

    海豚會細心照顧生病的伴侶,伴侶死了,海豚會悲傷哭泣,不肯進食,甚至到後來也跟著去世。

    從許多哺乳類、鳥類和魚類的行為中,即能明白它們有著鞏固的家庭倫理,以及歡喜、悲哀、痛苦等感情反應。

    猿猴是人類的近親,它們有百分之九十八的DNA組合和人類一樣,所以在感覺、感情、族群互動上的表現都和人類很相似。猴子習慣過團體生活,喜歡有頻繁的互動交流。它們最感興趣的大事就是生小猴子,每當一隻小猴子誕生,許多猴子就趕去探望,大家一起幫剛生產完的母猴理毛,也會去摸摸剛出生的嬰兒,品頭論足一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