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生物學》一書中提到,約莫三十八億年前,海底誕生了第一個細胞,由於這個細胞不斷的演化,方形成今日多樣性的物種。可以說,追本溯源,現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來自於這個細胞,因此,在顯微鏡之下所看到的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的胚胎,其發育早期幾乎長得一模一樣。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到,所有生命都有一個共同起源,經過不斷地變化、分裂、淘汰和由簡至繁的演化,生命才越趨複雜,而人類則是一個極致表現。

    在漫長的生命演化史上,每一個物種都和其他物種相關聯,而無法單獨存在。如植物靠昆蟲來傳播花粉,它們也成為昆蟲和其他動物的食物。當然,如果能如《賢愚經》所說的“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就是動物與植物最美妙的相處方式了。魚兒在水中覓食,同時也成為其他動物的腹中物,幸而魚能產卵,數量之多,難以估計。萬物即是如此相依相存,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物圈。

    畢生鑽研螞蟻的當代著名生物學家威爾森,認為螞蟻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們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會性昆蟲。他曾說:

    如果人類在今日滅絕,地球環境將回複到人類誕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狀態。但是如果螞蟻消失了,地球每個區域的生態將趨於簡單化、孱弱化,千萬個動植物物種將隨之滅絕!

    這段話引人深思。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存在,會是怎樣的景況?沒有清脆婉轉的鳥聲,看不到翩翩飛舞的蝴蝶,海裏沒有自由遊動的魚兒,陸地上見不到貓狗,草原上沒有牛、羊、象、馬……地球上隻有兩腳站立的人類,以及他們所發明的各種人造物。

    當然,這樣的畫麵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動物都已滅絕,人類是絕不可能單獨延續生命的!

    既然我們哺乳類是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演化而來,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同一個祖先,而且彼此分不開,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為動物定位,並糾正、調整對待它們的觀點與態度呢?

    喜歡動物的人會在家裏飼養貓、狗、小鳥或其他寵物,不過,作為玩伴的寵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對待?街頭四處溜達、製造髒亂的流浪狗、流浪貓,除了愛心人士的喂食能填飽它們的肚子,或環保單位進行的捕捉、撲殺外,有無更妥善的處理方法?動物園裏的動物和在馬戲團裏表演的象、馬、獅子等,它們是否生活得合理、有尊嚴、自由自在?侵犯我們生活環境的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等,我們真的非除之而後快,對我們有百害而無一利嗎?我們說它們是害蟲,它們則認為人類是“恐怖分子”。生命之間以利害相對待,當然會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體共生,相互包容”的觀念和態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