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寺院裏掛了一副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覺得文理不通,就質問道:“須彌山那麽大,藏一粒芥子當然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裏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麽大的須彌山呢?這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吧!”

    寺院的知客師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裏!”

    “一本書怎麽能放進肚子裏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麽一本書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間的大小是可以相容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是說明華嚴宗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無礙法界。

    在一般人的認知裏,一切源於一,一並不代表一切,因為“一”隻有一個,“一切”代表很多個。但是,在佛教裏,卻認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塵、一顆沙石、一個世界、一個宇宙虛空,都稱為“一”,孰大孰小?孰多孰少?一般人總以為一朵花、一粒沙石、一個微塵很小,一個虛空才是大。其實不是。我們說一朵花,從種籽種在土壤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要有空氣來沃養成長等。可以說,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成為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於一個虛空,跟虛空一樣大,所以佛教講“微塵不算小,虛空也不算大”;甚至有“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之說。

    其次,佛教講“萬法歸一”,萬法泛指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萬法既歸於一,那麽,“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相,“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環。一個宇宙有三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三千世界也隻是一個宇宙,所以說“一多不異”、“一多不二”。

    佛教除了主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講到“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刹那是佛教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刹那”,在零點零幾秒這麽短的一刹那,為什麽說不短呢?主要是因為在一刹那之間,我們也有可能證悟永恒。所謂永恒無邊,是沒有時空分別間隔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