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裏的山河大地不但孕育了我們的生命,供給我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在精神文明上,它們更具有清淨、光明、智慧等無量功德。

    早期的人類社會,有自然崇拜的習俗,藉著對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祇的膜拜,作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後來的學者、思想家,則進一步思索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等思想。孔子認為遊山玩水能熏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所以他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曾經幫助劉秀複興漢室,立過汗馬功勞,卻不願為官的嚴子陵,範仲淹歌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也是以山水來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莊子曾自豪地說:“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於宇宙中,與天地同生,與萬物共享。他認為人世間的苦難都是由於違反了自然所致,而“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天,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態度。

    魏晉南北朝之後,自然山水開始成為人們審美、怡情的對象,尤其是詩人、畫家、士人、官宦、僧侶、道士等,常常在名山勝水間流連忘返,一麵欣賞山水,一麵吟詩作畫,或清談玄理,或參禪悟道,開創了中國的山水文化。

    謝靈運“杖策孤征,入澗水涉,登嶺山行,陵頂不息,窮泉不停”,終日徜徉山泉之間,寫下了大量的山水詩。

    曹操有名的四言詩《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也是藉自然景物的描寫,展現他氣勢雄渾的精神世界。

    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縱情於大自然的山林田園,時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

    “一鬥百篇逸興豪,到處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跡天下,為名山好水寫下大量的詩作,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蘇東坡一生屢遭貶謫,但他熱愛山水,見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詠。看到長江的壯美,他揮筆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看到西湖的秀麗,他也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參修佛法之後,他更認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於是寫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