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佛陀早已指明,宇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然而在人類的研究裏,地球是我們現今知道的唯一一個有生命跡象的宇宙星體。當然,這並不是說,地球在宇宙中如何獨特,而是恰恰向我們表明,一切都是“仗因依緣”而有,都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成。

    這個四大皆備的地球,成了孕育世間萬物的佛體和母體。

    地:《勝鬘寶窟》裏記載大地有三義:“一牢固難傾,二生長萬物,三能擔負山河。”大地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能孕育生命,是眾生之母。從生命的體係來看,大地供植物生長,動物則依賴植物為食,生命的給養大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土壤。因此,從早古的時代開始,人類對於大地便有一種戀戀的依賴之情。在古希臘神話裏,地神蓋婭(Gaea)就被視為眾神之母,古詩人荷馬歌頌她為“大地之母,眾生之母,萬物最古老者”。而中國的女媧用泥土造人的故事,似乎更直接地表明了人類對大地的依賴。另外,大地上高聳的山嶽自古便是人們膜拜的對象,《山海經》裏記載著數百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古代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來祝禱國泰民安,而“封禪”,更是國家的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禪,是帝王到泰山腳下祭地。可見大地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

    遺憾的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代化、機械式的農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破壞了土地原有的益生菌和微生物的生長,雖然生產量大幅增加,但卻使得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減少、土壤變薄流失,這都是得不償失、難以彌補的後果,無怪乎世界會成、住、壞、空!

    水:地球有70.8%的麵積為海洋,平均深度為3.7公裏,如再加上內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麵積所占的地球麵積,居然高達74.35%。“水是生命之源”,最初的地球生命正是誕生於億萬年前的原始海洋中,經過了長久的進化,才慢慢踏上陸地。對於現今的大部分生物來說,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生命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人體內就占有高達70%的比例。據科學家的研究,對於一個生命體而言,缺水是比缺少食物更致命的威脅。另外,人類的文明也依水而建,翻開曆史我們就會發現,最古老的文明都誕生在大河流域,豐富的水源支撐著早期的人類建立起最初的家園。

    水分子雖然簡單,隻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但卻具有奇異的特性。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隻有固態、液態和氣態等變化多樣的麵貌,更有活躍的生命力和不為人知的情感!日本I.H.M總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十多年來,一直以波動測定法對水進行研究,後來又從水結晶照片中發現許多水的訊息。在他2002年10月出版的《水知道答案》這本書裏提到,較之於自來水,天然水展現的結晶都異常美麗,而且水會聽音樂,書中寫道:

    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呈現的結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調般美麗而整齊;遇上對美充滿深刻祈望的莫紮特“四十號交響曲”,結晶體也會竭盡全力地呈現華麗的美感。……相對的,讓水聽充滿憤怒及反抗語言的重金屬音樂,結晶呈現的全都是淩亂毀損的形狀。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會閱讀文字:

    看到“謝謝”的水,呈現的是清楚而美麗的六角型結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現的結晶則和聽到重金屬音樂時一樣,是細碎零散的結晶。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歡聽好話,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惡。佛教度眾的四攝法門,其中一項“愛語”攝,即是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給予讚歎、肯定。對於如佛之法身無所不在、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水,我們應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