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是我們存在的空間。盡管說到天,很多時候指廣袤的宇宙空間和縹緲星河,但對於現實的人生來說,天是我們頭頂的大氣層,地是我們足下的大陸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更有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此間的“天地”,其實便是我們所居的地球。

    為了解釋天地是怎麽來的,古人設想了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這是對天地成因簡單而樸實的闡述。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宇宙形成於150億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那時的情景就像壓力鍋爆炸一樣,能量向四麵八方擴散,產生許多粒子,這些粒子經過長期撞擊、排斥和相互吸引,終於形成一團團包含原子、質子和電子的物質。此即印證佛陀所言,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壞、空和生滅變異中循環不已。

    大爆炸之後約10億年,一顆恒星——太陽在銀河係裏誕生,原本圍繞太陽的雲氣逐漸縮小成小塊的物質,這就是行星,地球便是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地球隻是星塵和隕石聚集的物質,後來由於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熔漿、煙灰和氣體,這些氣體除了水蒸汽,大部分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與氯,尚無生命所需的氧氣。

    那時地表溫度約是攝氏85度至110度,等到大氣冷卻之後,水蒸汽形成雲,降下雨,如此蒸發、降雨的循環,經過了幾億年,雨堆積成河川、湖泊與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氣溫變化、風吹雨淋,不斷地侵蝕、風化,才變成能種植的土壤。

    這個過程,其實與佛家《起世經》中的記載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眾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稱為“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麵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訶的東勝神洲、拘羅洲的北拘羅洲、閻浮提的南贍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