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很多人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所以有時你會發現,有些員工非常謹慎,在公司裏的表現,就像林黛玉進賈府的表現一樣,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有人才有事,先弄清對方是誰

    你要記住,“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為”,很難“對事不對人”,所以要把人和事聯係在一起。你聽到一句話,如果不清楚是誰說的,就不要急於判斷它究竟是對還是錯、是真還是假,首先是要弄清楚對方是誰,這是開展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相傳,清代大書法家鄭板橋去一個寺院遊玩,並去拜見方丈。方丈見他衣著儉樸,以為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說了句“坐”,又對小和尚喊“茶”。一經交談,方丈頓感此人談吐非凡,就將鄭板橋引進廂房,一麵說“請坐”,一麵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經細談,得知來人是赫赫有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時,方丈急忙將其請到雅潔清靜的方丈室,連聲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後,這個方丈再三懇求鄭板橋題詞留念,鄭板橋思忖了一下,揮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滿麵,連連向鄭板橋施禮,以示歉意。

    這個故事通常用來諷刺方丈勢利眼,其實方丈是根據對方的身份,采取了相應的方式和態度,隻不過一開始沒弄清楚,看走眼罷了。

    平時生活中,你可以用不同的標準來對待不同身份的人。在公司裏,如果你的職位比我高,那你說什麽都比較正確;如果你和我平級,那就以“來而無往非禮也”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的職位比我低,我不會以大欺小,但也絕不容許你以“下”犯“上”。有人會說,這不是沒有是非觀念嗎?但事實並非如此。

    有人才有事——上司的事

    在中國社會,職位低的人不宜反駁職位高的人。例如,老板是你的上司,他冤枉了你,你該怎麽辦?如果據理力爭的話,他也許會認識到是他的錯而非你的錯,但這又如何呢?他身為老板,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一定會覺得很沒麵子。

    沒有麵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設法找回麵子。如何找呢?很簡單,一心一意地找你的毛病,隻要被他找著了,他的麵子便全回來了。如果有人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錯,你真的插翅難逃,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遲早會被逮個正著。

    如果上司冤枉你後,你保持沉默,表麵上看你是忍辱負重,其實不然。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發,就會覺得奇怪:“這個人怎麽回事?難道我冤枉了他?”於是,他自然想著解開謎團,結果發現自己確實冤枉了你,並由於自己內心愧疚而善待你。

    通常,上司冤枉你,純屬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顛倒是非,存心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這種上司,足以證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據理力爭又有何用?不如另謀高就。如果你沒有其他出路,最好忍氣吞聲,說不定上司見你一直逆來順受,網開一麵,不再針對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是個迷糊的上司,你說得再對,他都可能斥之為狡辯,於事無補。不如安靜下來,好好做事,以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但過於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難相處。因為太過分明,以致剛愎自用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的看法都是對的。說你錯,你就錯。你據理力爭的話,隻會弄得麵紅耳赤。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三種人,那他就是無心犯錯。這種無心的過失,是應該諒解的。沒有必要得理不饒人,讓無心錯怪你的上司難堪,所以應當用沉默來暗示他有錯誤,使上司自己察覺,自行校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