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要經過拉捏陶塑,才得以成形;人,也要經過陶鑄磨煉,方能夠成才。我們平常為人行事,就是所受教育、道德、人格的展現,他必定有一個行事的基礎,作為行為的規範及圭臬。如何陶冶行事的基礎呢?以下四點說明:

第一,教子弟於幼時

盆栽的養成,始於幼苗;兒女的教育,也是從小做起。你看,昔日孟母不惜“三遷”,隻為了有良好的環境;史可法3歲即受嚴格的教育,才有一生奮勇正義人格。現代教育孩子,不過於溺愛,也不要過於嚴苛,用鼓勵代替責備,用關懷代替打罵,適當的教育才能健全未來人格的發展。

第二,檢身心於平時

你要檢查自己身心有無過失。它不在外表,而在起心動念;不在宣揚自己讀了多少聖賢書,不是用言語告訴別人,自己多慈悲,多為人著想……這都隻是表麵功夫罷了。什麽時候檢查自己的身心呢?在你吃飯的時候,在你睡覺的時候,在你獲益的時候,在你被人教訓的時候,甚至,在任何時刻、在獨處、在暗處,所謂“君子不欺暗室”,才能檢視出自己的身心的善惡、好壞、是非。

第三,驗耐力於苦時

人在順境中,沒有外境刺激,表現平和,這都是理所當然的。當環境變化,或超出預期,或在受苦、或遇煩惱、或麵對難堪的時候,這就是真正檢測耐力的最好時刻了。你能坦然麵對壓力,找到根源,予以接受、處理、化解,就是有耐力的人。

第四,觀德行於利時

要檢視道德行為多高、多大嗎?在獲得利益的時候,最能看得明白。獲得財富了,舉止是合乎善人的條件嗎?揚名立萬了,道德修養也跟著升華了嗎?你能把持住,不為所動,這才是經得起考驗。所以,在麵對利益、權力時,就可以看出我們的道德高低與否。

人們常說,社會是個大冶洪爐,是個淬煉試場,其實,所謂“真金仍須洪爐煉,白玉還要妙手磨”,東晉名將陶侃不願虛時以度,以搬磚訓練自己;雪峰禪師不棄一片菜葉,以愛物修煉身心。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自我冶煉,麵對考驗,都靠自己造就自己、陶冶自己。以上這四點可以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