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遠離病魔。其實,生病未嚐不好,因為善觀與我們身心健康、迷悟之間關係密切的病痛,有時也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古德說:“比丘要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有了病痛,才懂得人生的價值;有了病痛,方能看破有漏的人間;有了病痛,才知道把握時間,廣結善緣。所以病痛有病痛的價值,病痛不作病痛觀,則知病痛的啟示。“病痛的啟示”有四點:

第一,使我們珍惜生命

人在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生命的可貴,一旦身心受到疾病,就立刻曉得生命的可貴了。所以病痛的價值,在於啟發我們從不知不覺的無常裏,進一步覺知珍惜生命。當然,最好是先知先覺,才能預防重於治療。

第二,使我們放下萬緣

有了病痛,最大的價值,就讓我們不要那麽計較,不要那麽執著,不要那麽貪吝。它讓我們放下身心,知道萬事都有因緣,不能勉強,提醒自己把萬緣都放下來,輕鬆一點過日子。

第三,使我們洞悉無常

經常我們會誤以為生命萬年長久,其實,如《四十二章經》雲:“人命在呼吸間。”當一口氣不來的時候,縱使擁有萬貫家財、高樓洋房、嬌妻美妾,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生病很好,可以讓我們體會無常,認識苦空。認識了無常,就能把一個真常、真我找出來。

第四,使我們活在當下

生病了,身體躺在病床上,什麽外務也不能做,但是,這是最能“看見”自己的時候。若能反觀自照,活在當下,那麽病床即道場、醫院就是修行處。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劉俠)一生與病為友,卻幽默處世,樂觀待人;罹患“運動神經元萎縮退化症”(俗稱“漸凍人”)的作家陳宏,每天以眼作筆,勤作不倦。他們活在當下,寫下生命動人的篇章,不知鼓舞了多少人,令人敬佩不已。

所以,很多的事,看起來不好,隻要心念一轉,不好也可以轉好。病痛的價值,啟發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把握現在;把想要做的事情趕快做好,把未完的心願趕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