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能裝得進東西,才能發揮物用;人能聽得進忠言規勸,才能進德,才堪大用。凡事接受以後,才能產生力用;拒收,永遠進不了心田,如何受用?許多人的一生,就是因為聽了一句佛法,一句格言,而一生受用無窮,甚至自受用外,還能他受用。所以一個人不管動靜閑忙,要能時時虛懷若穀,要像容器一樣,處處接受;接受才能成為自己的營養,才能受用,千萬不能像絕緣體一樣,凡事排斥,則永遠無法受用。

如何受用?在《菜根譚》裏有四點意見,值得我們參考:

第一,閑中不空過,忙處有受用

一個人的成功,固然要在重要時刻一股作氣,發揮實力,始能克竟其功;其實平時的養深積厚、培養因緣,更是功不可沒。所以,平日閑暇的時候,切莫放逸閑散;當生活清閑時,要計劃它,要懂得把握時機,讓自己沉潛、醞釀。自古“聖人韜光,賢人遯世”,正是因為他們懂得韜光養晦,以待因緣。所以“閑中不空過,忙處有受用”;平時蓄積力量,自可蓄勢待發。

第二,隱中不欺心,明處有受用

現在是個講究“透明化”的時代,凡事要能經得起別人的檢視,要公開、公平、公正,要能攤在陽光下,表示沒有見不得人的事。其實古聖先賢早有“君子不欺暗室”之教,所謂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所以隻要是君子,必須慎其獨,要時時刻刻都有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般的自我約束、自我警惕。一個人能有“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坦蕩胸懷,養成習慣以後,處在任何時刻、任何場合,都能光明磊落,表裏如一,自然受人尊敬。所以隱中不欺心,自然明處有受用。

第三,靜中不妄動,動處有受用

“動中乾坤大,靜裏日月長”,人的生活有動的一麵,也有靜的一麵。當動的時候,要讓自己活躍起來,充滿朝氣活力,要與社會大眾融成一片,才能有發展;當靜的時候,也要懂得享受寧靜安詳、輕鬆自在的獨處之樂。所謂“靜中不妄動,動處有受用”,懂得在靜中涵養實力,才能隨時再出發。所以人生要能動能靜,能夠動靜一如,這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第四,迷中不執著,悟處有受用

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的煩惱,許多的心結打不開,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當你覺得不順利,當你有了煩惱的時候,不管如何迷惑、愚癡、邪見,隻要不執著,就有辦法化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能夠不斷尋求解決之道,就會有所覺悟,有了覺悟就會有受用,此即“迷中不執著,悟中有受用”。

佛教講開悟,有頓悟與漸悟之分;即使是頓悟也要從漸修而來。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能否不斷進步,端視自己用心。能夠處處用心,時時虛心;小處不放過,點滴積累,一旦功夫純熟自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