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常常慨歎:“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做人處事真的如此困難嗎?未必盡然,倘若事事為己,則處事不易,做人也難;懂得反求諸己,何愁不能將人事做得圓滿。如何做人處事?接下來的四點法則是:

第五,從溝通中融洽和諧

凡事要和諧無爭,溝通、交流是要點。與人溝通若一意執著己見,容易產生誤會分歧。像婆媳不和、親子代溝、親鄰不相往來等,皆是起因於觀念上無法溝通。對此,佛門教導弟子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與人溝通、相處,進而營造“六和敬”的環境與心境。總之,人際關係要融洽和諧,“溝通”是必修的課題。

第六,從參與中奉獻身心

我們無法離群索居,所謂“三人成眾”“獨木不成林”,每個人都必須在大眾中生活,尋求共生的人生。好比參與球賽,需要每位球員奉獻身心、團結同心,才能致勝。為人處世也是如此,隻有參與大眾、融入團體,才能成就自我。從參與中奉獻身心,以“大眾第一,自己第二”的觀念生活,則無事不辦。

第七,從和合中集體創造

現今社會講究集體創造,重視團隊精神。個人一枝獨秀,成就有限;集合大眾的力量與智慧,才能創造非凡的成果。常言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佛教也講“眾緣和合”,花草樹木需要陽光、空氣、水,方能成熟;一件產品需要材料、機器、人力,才能完成;一部戲劇需要編劇、導演、演員,始能開演。因此,人與人之間,不但要融合,更要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成就大事。

第八,從認同中自我享有

自我肯定固然重要,受他人認同,從認同中自我享有,更是必須。反之,無法獲得他人的認同,純粹孤芳自賞,便缺少一份成就感。如同女子初嫁夫家,要學習“洗手做羹湯”,才能獲得家族的認同,進而自我享有。此外,想要被人認同,要先學會認同別人,懂得相互包容尊重、彼此關愛、立場互換,才是真正的同體共生。

在為人處世上,如何遊刃有餘?不妨由這四點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