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圓融,思想不能偏激,對人、對事、對理的看法不能偏頗,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凡事要能全麵了解、認識,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否則往往與道相違。“六中觀”就是六種圓融的人生哲理,提供參考:

第一,死中有活是生命的永恒

人,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現象,有的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什麽都沒有。其實,死不是生命的終極,生命是死不了的,死是生的起點,這期生命終了,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能夠認識“死中有活”,就能擁有永恒的生命。

第二,苦中有樂是工作的得意

“趨樂避苦”是人類的天性,尤其現代年輕人大多希望找個輕鬆而又高薪的工作。其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越是從艱難困苦中所成就的成果,越是甘甜,越有成就感。所以,不以工作為苦,甚而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這樣的人生必然處處春風得意。

第三,忙中有閑是生活的雅興

有的人生活閑散慣了,每天無所事事,提振不起精神;有的人每天盲目地忙碌,不知所為何來,這都不是應有的生活態度。

人要讓自己忙起來,但要能忙得有意義、忙得有目標、忙得歡喜、忙得充實,甚至人忙心不忙,“忙中有閑”的人生何其自在安然。

第四,壺中有天是人生的境界

俗語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人不能“坐井觀天”,而要能“胸懷法界”。一個眼界開拓的人,處處用心、時時關心,即使身居鬥室,也能看出法界之寬,所以“壺中有天”的境界,自有人生的另一番天地。

第五,心中有人是社會的和諧

社會是眾人結合的團體,每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必然要靠很多人的因緣成就,所以做人不能個人主義,凡事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能夠“心中有人”,才能尊重他人;人人相互尊重、包容,而不是互相障礙、破壞,社會才能和諧。

第六,腹中有書是本性的智慧

古人說“開卷有益”,排除一些不良的書刊以外,讀書的確是一般人獲得知識的最好途徑。但是知識是外來的世智辯聰,真正的智慧要靠自我體驗後的穎悟,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般若”。心裏有般若,那就是本性的智慧,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中觀思想是一種人生的圓融智慧,有了智慧人生才能圓滿,所以“六中觀”提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