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說:“箴者,所以攻疾防患。”朋友相交,需要箴言彼此切磋,作為砥礪之道,所以古代詩人孟郊在《勸友詩》中說:“人生靜躁殊,莫厭相箴規。”一個團體也要有箴言為諫,以求進步,故《漢書》中期勉作為領導者:“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

曾是國民黨元老的張群,高齡101歲,他的人生處世的哲理,也經常為後人樂道與效法。在此也援引張群的“五養”箴言:養身、養心、養慧、養量、養望,作為我們身心養生之道的參考。

第一,養身須保規律生活

許多人以為一定要有什麽“密行”才是修行,要有什麽“密帖”才是保養之道。其實,最大的密行就是生活規律,張群則說,規律是包括起居作息正常、勤勞習慣和愉快心情。能規律,就是精進,就是不懈怠,早晚起床睡眠,三餐定時定量。反之,你時飽時餓、時早時晚、愁緒滿懷、生活無度,那當然就有礙健康了。

第二,養心須有虔誠信仰

怎樣養心?虔誠的信仰。信仰可以產生力量,信仰培養澹泊的胸襟;信仰讓我們養成堅強的意誌,信仰讓我們對人生懷有永恒的熱忱。無論你信仰什麽,是佛教、是天主教、是基督教、是道教、是伊斯蘭教,甚至你信城隍、媽祖都好。迷信隻是我不懂;不信,就什麽都沒有了。當然能有正當的信仰最好,以虔誠養心,它會穩定我們的內在情緒,它會升華我們的品格感情。

第三,養慧須具冷靜頭腦

物理學家研究發現,機器在冷空氣下,運作的靈敏度高於燥熱的環境;沉靜的大地中,寺院的鍾聲顯得格外悠揚,感動人心;智慧的培養,也要從冷靜的頭腦開始。慧是靈巧,不是衝動;慧是靈活,不是躁動;慧讓我們行事條理清楚,冷靜從容;慧讓我們接物客觀理性,沉著穩當。靜而後能定,定以生慧,慧用得體,大顛禪師侍者的一句“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展現了慧的靈動與妙用。

第四,養量須賴謙抑應世

一個人的氣量在哪裏?我們以為氣量要展現在謙虛退讓、從容和平上麵。嶽公也說,氣量“端賴謙抑以應世,寬恕以待人,忍耐以自製,協和以容眾”。許多人不能夠有所成就,就是因為氣量狹小,眼光窄淺,不能夠謙虛平和,自然不能泰然應世。

第五,養望須能化忿為容

名聲威望不是矯情刻意而求,也不是怨天尤人、憤世嫉俗就能得到的。明朝大儒方孝孺說:“所貴乎君子者,以能兼容並蓄。”能“以公誠化忿怨,以負責樹眾信,以服務為領導,以犧牲求創新”,尊重異己、包容差別,自然眾望所歸,養成有容乃大的胸襟。

生長在海裏的貝類,含沙而養,才有晶瑩的珍珠;世間的人,也要以賢德為養,才有寬大的胸襟。文人有學養,學生愛戴;隱者有德養,受人讚賞。文天祥養浩然之氣,關羽養正義之氣,至今為後人所敬仰。養兵千日,才有用在一時的成功;養精蓄銳,才會有時機成熟的因緣。人活著,不一定要求長命百歲,重要的是有健康、價值、歡喜、自在、解脫,才是過得有意義。千萬別嬌生慣養,過分縱容,乃至姑息養奸,助長壞事,那可就稱不上養生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