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用計謀欺騙別人,當然是罪過,不但讓人不歡喜,而且讓人失去信心;然而更有人“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自欺之行更是不智之舉!以下舉出四種自欺的弊端:

第一,年老力衰而不自知

“老”是人生八苦之一,它是生命循環的自然現象。經典記載,人老時因氣色、氣力、諸根、壽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惱;雖然如此,有些人老而不自知,在健康上不知保護,這就如同一輛車子用久了,你不保養,就很容易損壞。有些人“老當益壯”“活到老,學到老”,令人稱歎;但也有人“倚老賣老”“老不曉事”,而被譏為“老而不死謂之賊”。活了大半輩子,得到這樣的評論,這是很令人感傷及劃不來的。因此,年紀漸老之人,對自己的保健要更重視,對自己的反省要多一些。

第二,貪財好色而不自慚

貪,是人們對五欲、名聲、財物等沒有饜足的一種精神作用,它會讓人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甚至不知省察。古人說:“利令智昏。”《摩訶止觀》也說:“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世人大都貪好美色、財帛,認為“食、色,性也”。因為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一點慚愧心、羞恥心都沒有,於是,處心積慮地以不當手法貪圖財富,聚斂金錢,甚至罔顧正義、親情、道德。社會上“臨財害義”“見色忘義”的事件,可以說層出不窮;如果人在財色之前能多一點慚愧心,不那樣妄想,則生命的平安必會有更多一些的保障。

第三,貢高我慢而不自謙

經典雲:“若驕慢生,則長養一切雜染之法,心不謙下,由此則生死輪轉,受無窮苦。”有的人抬高自己的身價,態度我慢、貢高,怎麽會不讓人家的心裏怨怪他,甚至在背後批評他?《六祖壇經》說:“內心謙虛卑下就是功,外麵依禮而行就是德。”謙衝無我,則能“廣山海之度,恢天地之心”。

第四,無緣無德而不自覺

有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不受人歡迎,甚至找職業、謀工作,也難以如願。為什麽?主要是他的人緣、福德欠缺,因此,所做、所求都不能如意。對於自己無緣無德、禮義廉恥、三綱五常,甚至做人的基本道德都不具全而不自覺的人,如何能在社會人群中生存呢?因此做人要肯“待人好”,要肯為人服務;隻要肯廣修福德,何患無處不能通達?

生活中對於有些事情不能自知,有些陋習不能自慚,態度不能自謙,緣分不能自覺,那麽就會弊端叢生了。因此,我們要遠離這四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