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這是最好的方法”“這是最究竟的方式”“這是最圓滿的態度”。最好、最究竟、最圓滿,就是“第一”的意思。做人、做事如果能找出“第一法”,必能所做皆辦。“第一法”有四點:

第一,謙讓恭敬是保身第一法

俗雲:“出拳不打笑臉人。”與人相處,若能謙虛、讓步,對人恭敬、和順,這是與人和平相處的重要基礎。弘一大師曾說:“吾見進而不止者敗,未見退而自足者亡。”自古以來,隻聞謙讓與恭敬能消災滅罪,未見因謙讓與恭敬而釀就災禍者。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懂得謙讓恭敬,才是一個文明人應有的禮節,也是個人的保身之道。

第二,忍耐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與人共事,態度要安詳、從容,不可衝動、毛躁。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有些人常因生活上的一點小事,不能忍一時的口舌之快,因此惹來禍端,甚至造下無法挽回的遺憾。曆史上,韓信的“胯下之辱”,勾踐的“臥薪嚐膽”,不都因忍耐安詳才能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終而得以施展平生抱負嗎?安詳忍耐是寵辱不驚、浮沉不懼的表現;安詳忍耐是理智、沉著和自信,所以,忍耐安詳才是處事的第一法。

第三,涵養包容是待人第一法

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但是“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得到別人的尊重,先要有包容別人的涵養,能原諒他人,能有不與人計較的胸襟,才能獲得別人相等的對待。就如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故能奠定霸業;劉邦原諒陳平收受獻金,更厚賜財物,讓他生活沒有匱乏,故能安邦定國。一個人有包容別人的心,則“縱遇冤家也共和”,故能廣納賢良、善結人緣。明人薛瑄說:“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涵養包容是立業之道,也是待人的第一法。

第四,恬淡自在是養心第一法

一個人,不管如何做人、處事,養心是最重要的!養心之道,如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對於世間的功名富貴要能看輕,人我之間的是是非非要能恬淡;唯有清心寡欲,才不會被外物所迷惑,才能不被利欲所羈絆。《八大人覺經》說:“少欲知足,身心自在。”所以,恬淡自在是養心的第一法。

為人處世,先要懂得方法與巧妙,才能八麵玲瓏,才能明哲保身,才能身心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