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多”,一般人當然希望“多多益善”。其實“多”不一定就好,“一”有時候更有妙用。有一個故事說,有兩個人走在路上,一個人身上戴了一條有觀世音菩薩的項鏈,另一個人掛了許多神明的香火牌。忽然路上遇到了強盜,被強盜一刀砍下來,信奉觀世音的人沒有受傷,隻是砍在項鏈上,項鏈被砍彎變了形,這個人當然萬分感謝觀世音菩薩以身代他受難。另外一個人雖然也掛了許多香火神牌,卻被一刀砍斷了膀子。這個人就心生埋怨,覺得自己的信仰一點也不差,為什麽信觀世音的人平安,我的膀子卻斷了。這時候他身上的眾多神牌說話了,它們說:對不起!在很多的神明麵前,我們誰來救你都不禮貌,所以一開始我們就推派城隍來救你。城隍不好意思,他就推派老子來救你,老子又再派關公來救你。正當我們大家你來我怎麽可能往,互相推來推去的時候,強盜一刀砍下來,你就受傷了。

從這一個故事看來,“一”很管用,一個人的信仰不可以太複雜,要單純。有時候佛教也說“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凡事最好能專一。“一之用”有四點:

第一,一忍可以擋百勇

做人要勇敢,但做事不能隻憑勇氣,“小不忍,則亂大謀”,有勇無謀也不能成事。不如能忍的人,遇事冷靜,“靜而能慮,慮而能得”,反而能成事。所以一忍可以擋百勇。

第二,一靜可以製百動

武士比武,高手過招,要以靜製動;兩軍對峙,不明軍情時,一動不如一靜。所謂“寧靜致遠”“靜極思動”,靜才能綜觀全局,才不至於妄動招禍。

第三,一勤可以成百業

儒家講“業精於勤荒於嬉”,又說“一勤天下無難事”。佛教講“四正勤”,並說“在家懈怠,失於俗利;出家懈怠,失於正法”,可見精進勤勞的重要。勤能補拙,人隻要肯勤勞奮發,不管賢愚,都能開創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第四,一善可以消百惡

佛經雲:“一念善心,成佛有餘”。小沙彌因為一念善心,救了一群螞蟻而延壽,可見隻要我們做一件善事,可以抵消無邊的罪業。因此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善惡,要念念清楚自己的舉心動念,能夠時時心存善念,自然可以隨緣消舊業。

佛教講“不二法門”“一念三千”“一即一切”,“一”的妙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