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改變自己人生觀的人事物,有的人因受到一句話的影響,而改變人生的方向,也有人是受到一個字的啟示,而改變人生的抉擇。

人生的“一字訣”是什麽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為人之德隻一“讓”字

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之德性最重要的就是謙讓。“讓”,是中國固有的禮法,大至帝王的“禪讓政策”,小至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都是讓人千古讚揚的德性。《六祖壇經》雲:“讓則尊卑和睦”,在生活中,如果人人重禮讓,則能減少彼此的摩擦,且能相互尊重,更不會有相忌相爭的行為。如荀子說:“爭則亂,亂則窮。”隻要人人禮讓,則社會必能安和,所以,“讓”是為人的重要德行。

第二,立身之道隻一“正”字

人要立身於天地之間,凡事都應該要本著“正”字,如正知、正見、正思、正派、正念等。“正”是處事的根本,“正”是領眾的基礎,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人隻要凡事“正”直,心胸坦蕩,即使在困難逆境之中,仍能守“正”而行,則其德風,必能讓眾人心悅誠服,其處事之道,必能懾服眾人。

第三,行善之要隻一“施”字

你要做善事嗎?做善事要能施,如布施時間、布施體力,布施財務,甚至一個笑容,一聲問好,都是行善之舉。行善如果要求別人感謝你,對你有所回報,甚至希望因此而獲得名聲,那就不叫布施,而稱為“貪”。

布施要如《金剛經》所說“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布施,就如太陽普照大地,如甘霖潤澤萬物,都是無悔的付出,是不求回饋,沒有利害的往來,這才是真正的善行。

第四,朋友之交隻一“淡”字

莎士比亞說:“有良友為伴,路遙不覺遠”,朋友是人生旅途上非常重要的夥伴。但是朋友相交要能生死與共,而不是隻在利益上的往來,如歐陽修說:“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友”。如果朋友往來是在“利”上相交,當利益衝突,或是無利可圖的時候,友誼將因此生疏甚或交惡。因此,友誼不在濃情蜜意裏,而在禮義道德上;朋友之交,要“淡”才能長久。

金錢有用完的時候,道理則能一生受用不盡;能夠讓人受用的道理,即使一句,甚至一字,都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