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因緣和合”,說明宇宙世間人生,是結合各種條件而存在的,彼此都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一旦缺少緣,諸事難成,因此,緣很重要。懂得培養善緣,好運也會跟著來。如何結“緣”呢?

第一,你我相識就是有緣

“緣”很奇妙,所謂“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人與人相遇都要有緣分,但也要靠自己來維係。所以有智慧的人,珍惜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個當下的因緣。

第二,麵帶笑容廣結人緣

一個微笑能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使疲勞的人覺得舒適,讓悲傷的人感到安慰,甚至也可使誤會冰消。用微笑可以美化人生,這世界就會增添一分色彩,人間也會多一分溫馨。

第三,布施歡喜給人善緣

給人一點歡喜,一點方便,就是給人善緣。一塊錢的布施、一句好話供養,一件善事幫助別人,都是給人歡喜。集這許多善美的“一”,可以“種一收十”、甚至“種十收百”,美好因緣都會回報於自己的。

第四,你對我錯要能惜緣

弘一大師說:“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與人相處,自己肯認錯,會得到諒解,會有所進步;你對我錯,能退讓一步,就是珍惜緣分,彼此惜緣。

第五,損我逆我要消孽緣

人生難免有逆境惡緣,心甘情願地麵對,把損我、逆我的因緣,如同菩提達摩所雲:“若受苦時,當念‘此係我宿殃惡業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無冤訴’。”就能消除不好的因緣,甚至轉化為逆增上緣,人生境界會更提升。

第六,生老病死能了塵緣

“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老病”是生到死的過程,若看透這些循環,就能了解人生,不會太介意。所謂有緣住世間,無緣就離開。離開世間,也不是就沒有了,因緣聚會時,它又會再來人間。所以,“生老病死”是了塵緣。

第七,果報好壞皆是因緣

所謂“眾生無我,皆由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宿因所感,緣盡還無。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福禍、善惡、好壞,都在自己起心動念、行為造作之間,因此都有前因後果,都要自我承擔。

第八,慈悲喜舍修成佛緣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修學佛道更要廣結善緣,尤其奉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行菩薩道的精神,是度眾的最佳法門。因此,具備四無量心,可以廣修無量善行。

佛教講培養因緣,能以上述八點來結緣、惜緣、隨緣、明白因緣,生活可以幸福和諧,獲福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