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再強調,做事情要合乎情、理、法,有關情的內容前麵已經討論了很多,這一章主要討論做事要合理。

    做事情要合理,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合理的標準是什麽呢?人們常說:公理自在人心,天理自在人心。那麽,怎麽樣做事才是合理的?合理與否該怎樣判斷呢?另外,懂得了合理與不合理的標準,還要會靈活掌握。

    人性喜歡合理,但合理與否很難講

    首先,我們來解釋以下三句話:

    第一句話:理不易明,道理不容易講清楚

    為什麽中國人碰到問題,總是說很難講呢?因為原本就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講得清楚。很多人相信真理越辯越明,但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事情,很多時候,說到差不多就不能再說了,再說下去就越說越糊塗。事實上,隻要一個人想把事情弄清楚,他就會很迷糊。這是由於我們處在非常負責的一個生態環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社會以理為主,而理本身是永遠講不清楚的。法是相對穩定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變,除非修法,除非改變,否則法就是不變的;而理是變動的,是可以隨著外界變化而變動的。所以,人們總是覺得中國人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完全沒有原則。

    第二句話:測不準

    很多事情往往難以看透,也就測不準了。就像天氣預報一樣,講昨天的天氣百分之百準確,講明天的天氣,就很難準。預報說出太陽,老天偏下雨。因為老天不聽人的,所以才會測不準。

    老板在做決策、評估未來的變化時,所依據和預測的數據往往都很準確,但是到最後就不準了,因為情況變化了。

    第三句話:妙不可言

    真理是妙不可言的。不可言傳就是不可言傳,因為語言文字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礙—文字本身有歧義,或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而且每個人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一件事情不說,大家心裏有數,一說出來就已經變味了。

    中國的哲學、文化發展到現在,沒有一本書能夠把真理講得清清楚楚,也沒有一個人把真理說得明明白白。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夠說出來的道理就不是常道,是非常道。所以,學習人性管理,不可以照搬書本,那樣會出問題。

    我們在這裏講的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管理哲學和方法,而每一個公司都具有特殊性。任何事情有共性、有特殊性,每一個人也都是很特殊的個體。但是,我們做事要有共同的標準,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

    中國人傳道、授業、解惑,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帶到一段時間,師傅會把徒弟叫來:“教你的那幾個招數都記得嗎?”徒弟說:“我統統記得。”師傅會說:“再學三年,不會就不讓你下山了。隻是記住我的招數,你怎麽去打仗呢?我教你這樣,敵人偏偏那樣打,你怎麽辦呢?”

    再過三年,師傅問他:“教你的招數,你都記得嗎?”徒弟說:“我都忘光了,隻剩下三招還記得。”師傅說:“再學一年。”

    一年時間到了,師傅問:“教你的招數都記得嗎?”徒弟說:“統統忘光了。”師傅聽罷,說:“你可以放心地下山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