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方也是中國人非常注重的一個做人原則,我們把這種原則引入到管理學這個領域。那麽,該如何在管理學當中應用它呢?

    “方”:方針、準則

    做人要有原則

    企業一定要有企業文化,否則員工就沒有共識。在企業裏麵,“方”就叫作企業文化。

    對領導來講,“方”,就是有幾個基本不能改變的原則。領導一定要有一套原則,不然,讓大家猜來猜去猜不著,最後會很亂。

    孔子說“三十而立”。我的理解是:一個人不到三十歲不要有原則,因為你的原則很多是錯誤的。但是這還不夠,還要去磨煉、去嚐試,從而做到“四十不惑”,就是三十歲時定下的原則,經過十年的實踐,覺得很有把握了,從此就不改變了。

    所以,一個人不能太早就確定原則,但是也不能夠太晚還沒有原則,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什麽是原則?就是一些方針、準則,是心中的東西,是不會改變的。

    一個社會要有主流文化,要有公約。好比在美國人們用刀叉吃飯,在中國人們用筷子吃飯一樣,沒有好壞,沒有對錯,隻是各取所需。

    民族性沒有好壞,不同的民族適應其所在的不同的生態環境所產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沒有好壞的原則,既不必學也不必改—要各取所需,不要盲目學別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條件下,采取各自不同的原則。

    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原則,因為實際上每一個人都要替自己負責。你有什麽原則,它帶來的結果你要負責。

    做人還要留有餘地

    我們不可能外方內圓,因為如果這樣,“圓”就沒有功效了,而且“方”也被人家看出來了。孔子講“君子可欺以其方”,為什麽這些君子老是吃虧、老是上當呢?就是因為君子們太方正了,很容易被人利用。年輕人也一樣,總覺得自己很有正義感,結果常常被利用。

    我認為,一個人有什麽原則,最好不要讓別人一眼看穿。這也是中國人跟西方人不同的地方。西方人是我了解你,你了解我;中國人則是我了解你,但是我有些地方不讓你了解,這樣我才不會被你完全控製。特別是在領導和部屬相處之時,領導如果被部屬了解的話,就會被架空,就會失去控製力。

    所以,做領導的人,一定要有幾分保留,每個員工也一定要有幾分保留。不能完全了解你的領導,那將對自己非常不利。但是,明明完全了解對方,也要有一部分保留—裝作不知道。

    曆史上最了解唐明皇的人就是高力士。高力士把唐明皇服侍得服服帖帖,但唐明皇並不喜歡。有一天,唐明皇對高力士講:“我所有的事情你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安排的,我什麽都聽你的,我還算皇帝嗎?”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老板不喜歡完全了解他的幹部。但是,老板更不喜歡不了解他的幹部。中庸之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你不了解他,他跟你距離很遠,工作起來兩個人沒有默契;你完全了解他,他怕你,因為他怕最後完全被你控製住了。

    因此,我們要學會“外圓內方”。把“方”放在我們的肚子裏麵,自己清楚,外麵所表現出來的則是“圓”。一個中國人如果表現出“什麽都好、無所謂”,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那是他的圓,不是他的“真實”。

    “圓”:變通、涵養

    我曾經接觸過很多非常成功的人,他們都是些圓通、含蓄、有涵養的人。

    我們跟某人一起吃飯,其實他是吃純素的,可是吃了一頓飯下來,沒有人知道他要吃純素—他照樣動筷子,照樣夾東西,但一口都沒吃。可是,幾乎沒有人發現。

    坐在他旁邊的我發現了,就問他:“你吃素嗎?”他說:“其實也沒有什麽。”我馬上偷偷地叫廚房給他準備素麵,然後端來。他一再對我說:“你太客氣了,用不著了,我照樣吃得很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