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演說家經常在各地進行巡演,舉辦一些成人教育班和座談會,這些活動都獲得了成功,但在某一次巡演活動之後,紐約《太陽報》的一個記者在聽完演講之後,竟然在報紙上公然惡意攻擊演說家和他目前從事的巡演工作,他在報紙上將演說家描述成一個能力平平且胡說八道的騙子,尤其是那些刻意歪曲事實的報道讓人無法忍受。

    這對於年輕氣盛且事業剛剛起步的演說家來說,無疑是一次挑釁,而且很有可能會就此摧毀他的個人事業和名聲,所以他決定進行反擊。當時他立即給《太陽報》執行委員會的主席打了電話,要求對方立即刊登一篇聲明來澄清真相。不僅如此,他還憤怒地在報紙上發表了一份聲明,希望大家不會受到誤導。

    多年之後,當演說家再次回想起這件事時,忍不住為自己當初幼稚而憤怒的舉動感到羞愧,他並不覺得自己應該動怒。事實上,那份報紙並不出名,而看那份報紙的人也許當中隻有十分之一會看到自己的那篇文章,即便有人見到了那篇文章,也有一些人會將其當成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些真正注意到文章中內容的人當中,恐怕又有一些人會在幾個星期之後將事情忘得一幹二淨。顯而易見的是,演說家刊登的文章根本沒有什麽用,與其這樣,還不如什麽也不去做。

    幾年之後,演說家慢慢明白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取悅所有人,總有一些人會進行刁難,總有一些人會想辦法攻擊和傷害自己,折磨自己,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人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在自己能力和職責範圍內做應該去做的事情,而沒有必要過度在意他人的想法和行為。隻有這樣,人們才能變得越來越強大,而這種強大無疑會讓那些惡意的攻擊行為不攻自破。

    一般來說,當人們產生分歧並因此受到傷害的時候,往往存在三層結構,第一層結構是了解“發生了什麽”,即在第一時間內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為什麽對方會傷害自己,換句話說,矛盾和分歧的引爆點是什麽,直接的導火線是什麽。弄清楚這些矛盾的引爆點,無疑會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彼此之間的爭端。

    第二層結構是情緒對話,即矛盾雙方針對彼此之間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此時人們的情感和情緒波動比較大,容易產生一些不滿和憤怒。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過程,但是一旦不注意處理,就可能會演變成更大的紛爭。因此人們需要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合理控製,需要以更加平和的心態來處理眼前的人際危機。丹麥基督教思想家克倫剴郭爾說:“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當自己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傷害時,人們更應該懂得自我克製,更應該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和處理整個矛盾,而不是憤怒地對他人的攻擊性行為做出回擊。因為別人的錯誤而生氣,那麽實際上就是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因為人們最終會因為憤怒而受到更大的傷害。

    格力空調的掌門人董明珠在擔任業務員的時候幫公司要賬,有一筆42萬元的貨款,對方遲遲不肯歸還,董明珠不得不上門催款,可對方一聽說要對賬還錢,臉色大變,始終不肯做出表態。董明珠於是采取了貼身跟隨的策略,對方走到哪兒,自己就跟到哪兒,沒曾想對方開始避而不見,每次約好了第二天見麵還錢,可是第二天到了辦公室,對方又開始爽約,就這樣一直拖了四十多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