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扣扣熊”的斯蒂芬·科拜爾是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為人幽默、灑脫,喜劇風格獨樹一幟,因此深受觀眾的喜愛。不過在早期,斯蒂芬·科拜爾一直渴望成為一名戲劇家,而他最希望表現莎士比亞的戲劇,尤其是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他甚至想要成為哈姆雷特那樣的人。

    那個時候,他一直都在尋找表演的機會,但是效果並不好,用別人的話來說,“斯蒂芬·拜爾並不是那塊料”,他的那些幽默表現和喜劇色彩非常突出,根本演不了相對嚴肅的戲劇,即便是一些喜劇形式的節目,他也無法輕鬆駕馭。重要的是,沒有導演願意找他演出,沒有人會花費時間看看他在演些什麽。因此最初的夢想一直處於煎熬之中,這讓他感到有些困擾,他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必要重新做出選擇,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必要重新追求一個新的目標。

    後來,他認識了一位喜劇演員,兩個人一起演出,而這讓他的喜劇天賦慢慢釋放出來,此時的他開始成為美國喜劇中心頻道的記者,並在之後慢慢有了自己的脫口秀節目,這個經曆就是一個自我調整的過程。

    2011年,他回到母校西北大學做畢業演說,談到了這樣一段話:“人們告訴你,要跟隨自己的夢想。但是,要是那個夢想很蠢怎麽辦?比如25年前(也就是22歲時)的斯蒂芬·科拜爾,他夢想著獨自生活,要留大胡子,住在寬敞的LOFT裏,穿著和服,地上有榻榻米,還有一個不斷沸騰的茶壺。他會為街上無家可歸的人表演莎翁的劇目。

    “而今天,我沒有胡子,是一個住在郊區房子裏的父親,穿著沒熨過的卡其色褲子,以講安東尼·溫納的笑話謀生。我愛這種生活,謝天謝地,夢想是會變的。如果我們都死守著第一個夢想,這個世界恐怕到處都是牛仔和公主了。”

    和人們日常接觸到的心靈雞湯不同的是,斯蒂芬·科拜爾沒有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沒有繼續保持強大的耐心去追求最初的目標,而是半途做了調整,這種調整可能會被認為是缺乏毅力的表現,但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也許主動變化比一成不變更為重要,也許適當的放棄和調整比死守原目標更加合理、明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做出改變的勇氣,比如最常見的一個社會現象就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後選擇了某一個行業,可是無論他們怎麽努力,工作始終沒有多大起色,這個時候,是選擇換工作還是選擇繼續留守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而多數人在麵對這些問題時可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繼續留守可能意味著接下來的工作都不怎麽如意,而選擇做出改變則不可避免地會承受一些風險,畢竟這意味著重新開始,而隨著年齡的增加,重新開始的成本和風險無疑也在增加,要是下一份工作更差怎麽辦,要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麽辦,那樣還不如不換。正是始終糾結著要不要換工作的問題,導致很多大學生長時間被壓抑在原有的工作中,並且不斷錯失機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