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會輕易下判斷

    西方人的人際關係淡薄,他們在一起聊天,所談的話題經常限於體育賽事、電影明星之類的,其餘的沒什麽可談的。因為西方人很重視隱私權,用種種約束把自己包裹起來,這個不能說,那個也不能說,最後隻能談些無關緊要的八卦新聞。

    中國人不談隱私權,“事無不可對人言”,隻不過我們談的都是別人的是非,很少講自己的事情。真正去了解中國人才知道,中國人注重的是隱性的隱私權,對於自己的隱私絕對保密。

    工薪的保密性

    許多公司要求員工對工薪保密。這在美國公司是很容易做到的,美國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問美國人的工資是多少,就會侵犯對方的隱私權。而中國的員工會胸有成竹地保證能做到,結果,沒幾天,員工的工資就成了公開的秘密。因為當別人問中國人的工資時,他絕不會像美國人那樣,以“這是我的隱私”來嚴詞拒絕,經常采取迂回戰術:

    “你一個月領多少錢?”

    “沒有多少。”

    “那有3000嗎?”

    “比那個多一點。”

    “那到底多少?”

    “哎呀,不好說,每個月都在調整。”

    “……”

    這樣一來二去,每個人對別人的工資標準都有所了解了。

    這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美國人不會這樣做,也做不到。

    不能簡單地說,中國人奉行的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事物都有兩麵性,不能割裂,否則就是形而上學。對於奉行的是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中國人的態度很有意思,隻有三個字:看著辦。中國人有時候奉行個人主義,有時候奉行集體主義,至於什麽時候奉行哪種主義,看著辦。

    你問一個美國人,“這件事情是不是你負責的”,他會肯定地說“是”或“不是”。當你問一個中國人同樣的問題,他會告訴你“我想想看”。“想想看”的意思是,我先斟酌一下要不要承認。在中國人看來,做一個判斷就等於下賭注,具有風險性。

    中國人比較深奧難懂,但是高度藝術化。一個人做一個決定,一旦說出來,通常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所以他即使有決定,也不會說出來。

    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

    當你問一個美國人:“明天的會你要不要參加?”他馬上就會告訴你參加還是不參加。中國社會不容許這樣,如果他說參加,那些不希望他參加的人就會勸他不要參加;如果他說不參加,那些希望他參加的人就會勸他參加。無論參不參加,都會有人對他提出建議,所以他的答案隻有一個:到時候再看。

    “到時候再看”不是一種敷衍,而是有很深的含義:要問的話你就單獨問,當著別人的麵,我是不會告訴你的。中國人在一對一的時候,無話不說;隻要有第三者在場,就會含糊其辭。

    如果你私下裏問他去不去開會,他會說:“我本來是不想去的,但是這兩天總是有人打來電話讓我去。你替我想想看,到底我要去還是不要去?”中國人很聰明,在表態之前會先套取對方的意見,然後再根據對方的意見做出相應的回答。

    中國人認為合理就好。西方的團隊管理以法為中心,重視管理;中國的團隊管理以理為中心,重視領導。對中國人來說,合理比合法更重要,中國人隻接受合理的法。

    理是變通的,法則比較固定。中國人重視合理,卻不一定要求合情,不要以為中國人很喜歡人情。中國人的人情都是在合理的範圍內,有一句話叫“升米恩,鬥米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合理地對別人好,不能過分,過分就是溺愛,就是縱容;合理地幫助別人,也不能過分,過分就會害死他。

    世界上的事情,如果離開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條件,就很難判斷對錯。西方人認為,學問是客觀的,是中性的。中國人則認為,一切都要加上時間和空間的條件,這樣才有辦法判定是非。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嫂溺”,小叔子就可以拉她一把。如果此時再執著於“授受不親”的話,就是沒人性。因此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