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己應該是世界上聽過最多“克服憂慮”演講的人,而且我也得到了很多成功“克服憂慮”的經驗。有些是別人寄給我的,有些是班上得過獎的。這本書絕對不是學術報告,也並非閉門造車製作。它記錄成千上百位成年人克服憂慮的報告。這絕對是一本有實際用途的書。

    法國學者華萊理說過:“科學,就是把成功的方法匯集起來。”而本書收集的就是很多成功克服憂慮的事例。但我要先告訴你:書中並沒有新穎的觀念,但會有一些實用的方法。其實我們都沒有學新觀念的必要。我們的知識已足夠引導我們享受快樂人生。我們都明白做人的道理,隻是沒有實踐而已。本書的目的就是重新闡述了一些古老基本的真理,督促你采取行動去實踐它們。看本書最需要的就是行動。那就讓我們立刻行動吧!

    1871年春天,加拿大蒙特利爾醫院的一位醫科學生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期末考試、迷茫的未來以及畢業後的謀生問題,但當他拿起一本書,看到那20多個字時,他憂慮全消,這也對他的未來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位學生後來成了最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他還是牛津大學的欽定一雪教授——這是英國醫學界的最高榮譽。另外他還被英王封為爵士。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看到的那20多個字,是湯姆斯-卡萊爾所寫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眺望模糊的遠方,而是做好眼前的事。”

    1913年,在一個開滿鬱金香的溫暖春夜,威廉-奧斯勒爵士給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演講。他說,像他這樣曾在四所大學當過教授,寫過一本暢銷書的人,似乎是個天才,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的好朋友都說他資質平庸。那麽他又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他自己認為是因為他一直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什麽是“完全獨立的今天”呢?他曾乘坐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按了一個按紐,船的幾部分就立刻在機器轟鳴中彼此隔成了幾個防水艙。因此奧斯勒博士告訴耶魯的學子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擁有比那條海輪更為精密的有機體,而且你們也要走更遙遠的航程。我想說的是:你們也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一切,讓自己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才能安全地遠航。你應該先按下一個按紐,用鐵門把已經逝去的昨天隔斷;再按下另一個按組,把那些尚未到來的明天也隔斷。然後你就安全了,你隻擁有今天!昨日不可追,與過去隔斷……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肯定會成為你今天的障礙。想隔開過去一樣隔斷未來……未來就在於今天,而非明天,救贖自己就必須依靠現在。浪費時間和精力為未來擔憂隻能讓自己更停步不前。所以,僅僅關上今天的艙門,養成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的好習慣吧!

    奧斯勒博士絕對不是要我們放棄對明天的規劃?他在那次演講中也提道,集中所有的智慧和熱情,完美的完成今天的工作,就是能為未來做的唯一準備。他還鼓勵耶魯大學的學生在每一天的開始吟誦耶穌的禱詞:“賜給我今天的糧食。”

    這句禱詞既沒有對昨日酸麵包的抱怨。也沒有對明天能否吃上麵包的擔憂,他告訴我們隻能要求今天的食物,而且我們能享用的也隻有今天的食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